1 / 4
文档名称: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2 2021/12/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ORD格式--可编辑--
: .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汉代的学制系统
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 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
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 私学按其程度与学****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 其中
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 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二、太学
(一) 太学的建制与沿革
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 汉
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 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
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 太学的教学制度
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 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 学生学****目的也就以明经
为主。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 175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 门外,在46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 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 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
10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 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 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
---WORD格式--可编辑--
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太学博
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
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
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
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
试。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 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 法。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 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
(一)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
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 鸿都门学把儒家经典摒弃于教学
内容之外,学生专****辞赋、 小说、尺牍、画、书法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
入为尚书,侍中,乃
有封侯赐爵者。”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
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 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 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
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二) 宫邸学
宫邸学也属于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中央官学,这是汉统治者为皇室、外戚、功臣子弟
创立的贵胄学校。这种与太学分立的贵胄学校,
---WORD格式--可编辑--
其办学条件优越, 所聘经师的学术水平和地位都高于太学。 四姓小侯学开始只招收四姓子弟,
后来招生对象扩大,只要是贵族子弟,均可入学学****甚至接受匈奴子弟为留学生。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