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盛国荣.doc

格式:doc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盛国荣.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盛国荣.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盛国荣盛国荣- 中医瑰宝苑- 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 脉法、脉诀, 针灸, 经方、偏方、秘方, 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盛国荣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精研经典推陈出新精通气化学说的盛国荣柯联才盛云鹤整理编者按: 盛国荣, 福建南安人, 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盛氏祖辈八代行医, 其父盛如珠为闽南名医。盛幼承庭训, 随父****医, 尽得其传。曾先后但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誉院长, 香港中医诊疗院院长, 福建省人大常委, 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内经要略》、《温病要义》、《盛国荣医学论文集》等。本文着重介绍盛氏在学术上深研《内经》发掘其辩证法思想, 应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实践, 论气化及临床应用的思想和观点。临证特色则介绍盛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痹证的独特经验。所选的治疗哮喘、癃闭、臌胀、败血症等医案, 均为疑难病例。医论医话及六个经验方都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进一步反映盛氏学术经验。盛氏乃当今享誉海内外医学大家, 所述的学术思想、临证的治疗经验实为他毕生医疗实践的精华,对于所学之人,定会大有裨益。善言天者, 必应于人; 善言古者, 必验于今; 善言气者, 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黄帝内经· 素问· 气交变大论》盛国荣,男, 号曙光, 1913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诗山赤壁乡。祖辈八代行医,父亲盛如珠精通《内》《难》等经典, 擅长内、妇科, 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盛幼承庭训, 7岁即熟背汤头歌诀, 药性赋, 13岁读完《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 并随父****医。 1929年的一天, 有几位菲律宾华侨慕盛父名专程上门求医, 适逢其父出诊外乡天将黑仍未返, 其中一位问盛能否为人诊病, 盛云: 随父****医多年, 可代父诊之。诊毕, 这几位华侨送7 块大洋,盛用这钱买了一部《辞源》。那年盛16岁,于是从此便开始了独立行医生涯。 1947年考取考试院颁发的《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解放前曾任上海新中医药编辑,厦门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创办“施医赠药所”及《厦门医药月刊》。1950年任厦门市中医研究社社长及研究班班主任。 1953年应爱国侨领陈嘉庚之邀出任集美医院中医科负责人。 1956年任福建省中医进修第三卷74学校教师, 并创办厦门大学华侨中医函授部。 1960年任厦门中医大专班教研组组长。 1964年起调至福建中医学院, 先后担任医经教研组主任。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 1978年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教授, 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 福建省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委会委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内科编委, 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现任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誉院长, 苏颂学术研究会会长,香港中医诊疗院名誉院长。并历任厦门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 福建省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及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1958年起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卫生部门的嘉奖, 现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盛氏主要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由于自少年时期勤学博览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到了青年时代不仅对《内经》等经典奥旨阐疑阐秘,且多有创见,推陈出新。由于青年时即受到上海陆渊雷、章次公等中西汇通派名师之熏陶, 盛氏在学术上无门户之见。常说: 中医好, 西医好, 中西医结合更好。主张无论中西择善而从,提倡中西医取长补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既要知古以鉴今, 尊古而不泥古, 又要“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盛氏认为祖国医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也是它与西方医学的根本差异之处。认为气化学说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解释生命和精神意识的起源, 阐述人体的组成和功能活动,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及阐明证候和治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盛在1951年发表于《北京中医月刊》的《中医所说“气”与“血”的研究》文中及晚年完成的《气的钩沉》书中认为: 中医用气化论观点来说明人体的结构时,主要是认为人体的各种“形”是气合而成, 但形中有气, 形气又是相互转化的。他注重的是气合成形, 形化为气的辩证统一,不大重视“形”而重视“气”,更重视的是“形气转化”的关系。盛认为这与西方医学只重视“形”而不讲究“气”有显著的区别, 并认为“形气转化”中蕴含着一些深奥学问, 有待今后进一步发掘。盛氏对气的研究不局限于理论的探讨, 早在50年代末期即就五运六气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实践研究。盛氏倾毕生精力研究中医学, 平时除博览群书外, 尚以赋诗品茶为乐趣。在其“七十感怀”一诗中尝云:“忘忧惟觉读书乐, 得趣无他独品茶”。他对中国茶文化及茶与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