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
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 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 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大家工作顺利】
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港北区荷城小学廖新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 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 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 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 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 习才会积极主动。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
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 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 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 生动手画爬山虎的脚,学生学习很积极。
在教学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 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 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 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 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 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时,设计了“品味——美读 ——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 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 会心的笑声。
在后来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 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 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 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 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
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 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 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时侯因为有爬 山虎的包围我们的教室还会很凉快。真 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 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 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教学中 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 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 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 乐中学,学中得。《爬山虎的脚》教学设 计与反思
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 想了解的问题。
3、 教师归纳
4、 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 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 了,再讲了,最后讲了。课文三、四、
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教学活动2
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 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观察实物,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 什么?
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 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 状?
复述第四自然段。
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
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 上墙吗?
【设计意图】
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 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 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 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 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 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采用简笔画让
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 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 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 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 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 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 的?
3、 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 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 的动作的词。
4、 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 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
5、 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 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 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 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 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 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 复述生长过程。
7、 理解最后比喻句。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使其清除地认识爬山虎脚 的特点,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 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于爬山 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需要动态的课件 演示,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 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1、 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 样子,以及怎样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 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些什 么?共分几层?
2、 该自然段说了哪两个问题?
3、 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 么?
4、 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活动3
总结问题,升华激情
1、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