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验名称: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类型: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必填)
五、讨论、心得(必填)
一、 实验目的
了解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了解变形度对金属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滑移和孪生两种。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于另 一部分滑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另一部分产生剪 切变形,且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的位向形成了镜面对称关系,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生。
(一)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若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塑性变形,称为冷塑性变形。冷塑性变形不仅改变了金属材料的形状 与尺寸,而且还将引起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变化。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外形的变化,其内部晶粒 形状由原来的等轴晶粒逐渐变为沿变形方向伸长的晶粒,在晶粒内部也出现了滑移带或孪晶带。当变形 程度很大时,晶粒被显著地拉成纤维状,这种组织称为冷加工纤维组织。同时,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剧, 原来位向不同的各个晶粒会逐渐取得近于一致的位向,而形成了形变织构,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呈现出明 显的各向异性。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会使其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 硬化。
(二) 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在加热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由于其内部亚结构细化、晶格畸变等原因,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自发地恢 复到稳定状态的趋势。但在室温下,由于原子活动能力不足,恢复过程不易进行。若对其加热,因原子 活动能力增强,就会使组织与性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回复 当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活动能力尚低,故冷变形金属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仍保持着纤组 织的特征。此时,因晶格畸变已减轻,使残余应力显著下降。但造成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未消除,故其 机械性能变化不大。
•再结晶 当加热温度较高时,将首先在变形晶粒的晶界或滑移带、孪晶带等晶格畸变严重的地带,通
过晶核与长大方式进行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在再结晶后获得了新的等轴晶粒,因而消除了冷加工纤维组 织、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使金属又重新恢复到冷塑性变形前的状态。
1h加热
金属的再结晶过程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通常把变形程度在 70%^上的冷变形金属经
能完全再结晶的最低温度,定为再结晶渡。实验证明,金属的熔点愈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其再结晶 温度也愈高。金属的再结晶温度 (T再)与其熔点(T熔)间的关系,大致可用下式表示:
T再~ T熔
•晶粒长大 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一般都得到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但继续升高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
时间,再结晶后的晶粒又会逐渐长大,使晶粒粗化。
(三) 变形程度对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度的影响
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度除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有关外,还与金属的预先变形程度有关。金属 再结晶后的晶粒度与其预先变形程度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引起冷变形金属开始再结晶,并在再结晶后获得异常粗大晶粒的变形程度,称为临界变形程度。一 般钢铁的临界变形程度为 5~10%铜约为5%铝约为2~3%由于粗大晶粒将显著降低金属的机械性能, 故应避免金属材料在临界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