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脂肪肝医学课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单纯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
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两次打击”学说
第一次打击主要是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伴随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内脂质过量沉积
第二次打击是肝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单只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介质产生、肝星状细胞激活,从而产生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病理
大泡性或以大泡性为主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为特征
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肝小叶内>30%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以大泡性脂肪变为主
脂肪性肝炎:腺泡3区出现气球样肝细胞,腺泡点状坏死,门管区炎症
脂肪性肝硬化:肝小叶结构完全毁损,假小叶形成和广泛纤维化,为小结节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常无症状
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
严重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部分可有肝肿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转氨酶和ALT、ϒ-GT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脂、尿酸、转铁蛋白、血糖升高
超声:准确性70~80%
CT: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平扫密度比值≤1
肝穿刺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方法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易患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70g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肝区隐痛、肝脾大等症状及体征
血清转氨酶升高或ϒ-GT、转铁蛋白升高
符合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具备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一项可诊断NAFLD
治疗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单纯性脂肪肝无需治疗
脂肪性肝炎: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胰岛素增敏剂、降脂药
患者教育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
注意纠正营养失衡、禁酒,不宜乱服药
预后
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可完全恢复
脂肪性肝炎多数能逆转
少数发展为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