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word
word
1 / 8
word
第一章  绪论
1. 环境  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  指环境的理化性质与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  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响,是神经活动的根本方式。
4. 负反响 反响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响,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响 反响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即正反响;典型的正反响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  细胞的根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 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展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  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 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 指细胞保持稳定的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 指膜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 指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膜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 使再生性Na+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 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根底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 去极完毕后膜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 组织承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无论承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膜局部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 神经末梢囊泡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 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流、K+外流,尤其是以Na+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 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根底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 肌肉长度不变而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收缩 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  血液
1. 等渗溶液 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word
word
2 / 8
word
2.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40%-50%;女性为37%-48%。
3. 红细胞沉降率〔ESR〕 将抗凝血置于分血计中,红细胞在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