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湘西-鄂西成矿带地质图地层阐明书
刘 浩
8月7日
第二章 地 层
湘西-鄂西成矿带跨越湘、鄂、川、黔、陕五省及重庆直辖市,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成矿带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为南秦岭地层区,南为华南地层区。地层发育齐全,自新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化石门类多样,沉积类型复杂,矿产资源丰富。该区始终是国内地层学,特别是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学研究重要基地。不但有国内南华系、震旦系层型剖面,并且还建立有涉及全球中/上寒武统和排碧阶底界、中/下奥陶统和大湾阶底界、上奥陶统赫南特阶底界在内一系列全球界线层型或候选层型剖面和点(GSSP)。通过前人积极工作,积累有丰富年代地层学资料,具备较高研究限度。
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展以来,湘西-鄂西地区地层学研究获得重要进展。一是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继获得10枚金钉子,其中4枚落户湘西-鄂西成矿带;二是对某些前寒武系变质地层解体和重新厘定,涉及神农架群、冷家溪群、马槽园群、下江群等;三是由于测年技术广泛应用对成矿带内新元古代地层格架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冷家溪群和梵净山群,板溪群与下江群、高涧群、武当岩群、马槽园群等地质时代被明拟定位青白口纪。
本次综合研究,笔者在各省岩石地层基本上,结合研究区1:25万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以最新国际地层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层表(试用稿)()为指南,对湘西-鄂西成矿带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清理,共划分出248个组级地层单位,8个群级地层单位,并厘定了研究区地层序列,建立了不同步期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表。结合本项目大地构造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特性,将湘西-鄂西地区按四个演化阶段进行划分,即新太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志留纪、泥盆纪-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第四纪,并在此基本上进行了三级划分(地层区、地层分区和地层社区)。
新太古代-地层
湘西-鄂西成矿带前南华纪地层重要分布于南秦岭、神农架、黄陵、湘西北、湘中地区。依照各地区基底物质构成差别,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划为南秦岭地层区、神农架地层区、四川盆地地层区、梵净山地层区及江南地层区(如图2-1)。各地层区内地层序列见表2-1
一、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地层
研究区内新太古-中元古代地层仅见于鄂西神农架地区及黄陵地区。四川盆地内为川中
式基底,,与黄陵和神农架均不同,基底岩石变质深,硬化限度高,但该基底在研究区内未出露,故在此不再赘述。
1. 黄陵地区
前南华纪中深变质岩系集中出露于黄陵背斜核部,被黄陵花岗岩基侵入而提成南、北两区,南部称崆岭群,北部为水月寺群,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90)将南、北区黄陵杂岩统称为古元古代崆岭群。1∶5万区调将北区黄陵杂岩(原水月寺群)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花岗质片麻岩)两大某些。在此基本上,1∶25万区调再次对解体后水月寺(岩)群进行了物质属性和地质时代重新厘定,即下部为新太古代初期类蛇绿岩物质组合(交战垭超镁铁质岩、拉斑玄武质-英安质火山岩建造—野马洞岩组)、晚期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东冲河片麻杂岩);古元古代陆源碎屑岩(孔兹岩系—黄凉河(岩)组);中元古代裂陷槽型拉斑玄武质火山岩(力耳坪(岩)组)和核桃园超镁铁质岩,并以为古元古代陆源碎屑岩、中元古代拉斑玄武质火山岩和超镁铁质岩可与南部崆岭群进行对比,均为同
图2-1 湘西-鄂西成矿带前南华纪地层分布与区划图
一地质历史演化阶段产物,其中黄凉河(岩)组产出层位大体相称于古村坪组和小以村(岩)组,力耳坪(岩)组相称于庙湾(岩)组,建立了黄陵杂岩南、北区变质岩系对比关系。
因小以村(岩)组、庙湾(岩)组命名时间早于黄凉河(岩)组、力耳坪(岩)组,根据岩石地层单位名称优先命名原则,建议停用黄凉河(岩)组与力耳坪(岩)组,沿用小以村(岩)组、庙湾(岩)组。黄陵地区杂岩系地层序列如表2-3所示。
表2-1 湘西-鄂西成矿带前南华纪岩石序列表
表2-3 扬子区黄陵杂岩地层序列及构造背景
时代
地层单位
主 要 岩 性
构造背景
中元古代
庙湾岩组
(力耳坪岩组)
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夹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二长浅粒岩等
裂陷槽
古元古代
小以村岩组
(黄凉河岩组)
为一套较典型孔兹岩系,由富铝片岩-片麻岩和榴线英岩类、长英质粒岩类、斜长角闪岩类、大理岩和钙镁硅酸盐岩类四类岩石组合而成。其原岩重要为长英质细砂岩和粘土质粉砂岩及粘土岩,属于以花岗质岩石为蚀源区细陆屑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