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判过程, 对教育教学具有监控、反馈和调节的功能, 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就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 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评价改革作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但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来看, 美术活动的评价获得了教师们的广泛认同, 并成为自觉实施频次最高的行为。因此, 剖析教师美术活动的中的评价行为, 对于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实现美术教育对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一)实施评价的目的出现偏差每次美术活动后,教师都要进行讲评,评价已被教师们认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教师实施评价的目的却出现了偏差: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 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 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教育评价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二)评价标准划一,忽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实物或教师的范画一致等, 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性, 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的发展”。表扬的总是少数孩子, 有的孩子经常受到的是否定性评价, 导致部分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产生“我不行”的想法,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无法正常建立。用统一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儿童,长此以往的负面影响,对某些具体个体的儿童而言是无法估量的。(三)评价内容片面,发展性功能未能全面实现评价内容的片面首先表现在对幼儿的评价中,目前的评价多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 如构图、色彩、比例等, 但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却不予重视; 其次还表现在侧重幼儿“学”的行为和效果, 而忽略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对幼儿的要求多, 而却反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过程的评价和反思, 从而使得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未能全面实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无法得到迅速的提升(四)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发展状况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 采用的是现场即时评价, 即通常所说的相对评价法。突出表现教师往往依据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出评语, 重眼前的作品表现, 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 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 导致评价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大大降低。这不仅无法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更无法帮助幼儿正确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五)评价主体缺失,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一直以来,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评价的主体( 改为“的评价主体”) 是教师, 而幼儿则是被评价者, 评价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者的家长, 也长期被置于评价主体之外。幼儿、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仍停留在理念层面。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意见为主, 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往往是教师扮演“裁判者”,唱) 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幼儿参与评价, 但由于平时缺乏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幼儿评价基本处于走过场状况。从而导致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价值未得以实现。(六)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结束阶段都应有评价。但在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中, 却很少有教师进行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 因此教师往往依据主观猜测和经验, 进行预定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 从而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很难发起,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 由于缺少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指导, 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 导致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阔幼儿思维、大胆表现自我,使得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七)评价语言不艺术,缺少激励性教师在美术活动的评价语言主要问题表现在: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语言不具体,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诸如“画得不错, ”“有进步”、“想想春游你看到了什么”、“猫饿了得吃饭, 给它添上一个食盆吧”、“你怎么画了个黑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 重画!”这类或抽象、或强加、或否定的评价语言都是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二、改进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