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方案1
新合肥构建“1331”新格局
设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
规划方案以为,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将来新合肥发展令人布满期待。并提出远景规划形成合芜马铜中心都市群,主线上变化安徽区域联系离散格局,从而令合肥更加积极积极地融入长三角。合肥应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位置,使自己从“中部增长极”变身“长三角第四极”,实现从一种新兴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又一中心都市。
合肥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都市、水绿交融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省会都市,该方案对合肥建议是建设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大湖名城。该方案还建议合肥都市规划应从“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高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强化都市与巢湖共生联动发展,实现“城湖联动,多元发展”。同步还提出了“两城映十镇”合肥旅游新格局。
“1331”市域空间战略
方案提出“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旨在强化都市与巢湖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高都市区空间功能构造,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高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其中,首个“1”是指优化提高中心城区,“3”是指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另一种“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打造“南淝河通风廊道”
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都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理念,方案将以合肥城区大量增长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生态宜居都市。
依托湿地绿带网络,以“老城中心、新城CBD”双心引领,串联拓展和优化提高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品位会展等各种复合功能空间,形成服务职能密集南北两扇。
方案着重提出保护“南淝河通风廊道”,建议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绿廊及其两侧,布局CBD商务中心,公园总部基地,钢铁厂遗迹创意文化区,滨湖CRD,南淝河文化、科研、服务外包产业区,大学及科技研发区,徽派文化展示园,科学岛,低碳生态住区等重要功能空间,建设成为合肥最具生态美景和人文魅力“名片空间”。
重组产业空间形成都市区东西两翼产业新城。东翼以职教城为依托,壮大新站、整合双凤,突出承办产业转移;西翼则以大学城为纽带,组合高新区与经开区,突出自主创新。
“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对于将来合肥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以为环巢湖地区大湖风光悠旷,温泉资源优质,皖韵村庄独特,可以通过功能和空间创新运用,构筑“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两城”指是合肥主城和巢湖市,“十镇”指是环绕巢湖周边三河、白山、盛桥、槐林、散兵、中垾、烔炀、黄麓、中庙、长临河等十镇。在合肥中心城和巢湖城辐射带动下,把三河、白山、散兵、中垾、中庙、长临河建成六个特色旅游小镇,把盛桥、槐林、烔炀、黄麓建成四个田园风貌小镇。在发展时序上:近期在都市区带动下,重点优化中庙、三河,打造长临河;中期在巢湖市带动下,重点发展中垾、散兵。
滨湖对于人类有着内在吸引魅力,人类对大湖更是布满着偏爱和向往。方案建议合肥树立“大湖绿都·度假天堂”旅游形象,以“水滨公有”、“亲水为公共权益”和“保护也是发展”等理念,科学打造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中庙-四顶山核心景区、巢湖潮流休闲运动等旅游项目;实现建设旅游大都市和长三角休闲度假新天堂目的。
方案2
“3030”交通圈贯通大合肥
设计单位:UK H&D·上海红东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
○大合肥轨道交通
○巢湖半岛—创新金融及科技研发基地
○合肥市域空间构造
该规划方案致力于将合肥打导致全球知名特大型环湖都市、长三角地区西端中心都市、区域性金融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经济发展先行先试区、全国产学研示范区、绿荫满城、湖光山色目性旅游都市。其中,大合肥“3030”交通圈提出是方案亮点;此外,方案还提出建设巢湖半岛—创新金融及科技研发基地,为环巢湖区域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6+3”核心产业体系
对于合肥产业发展方略,方案提出要优先发展金融业和当代服务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产业能级、强化区域中心都市功能;依托高校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科技服务,为周边特别皖江都市带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设以生态农业、新能源、休闲旅游业为核心绿色产业体系;继续承办长三角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改造既有产业,减少对环境污染。
方案建议合肥要紧扣着先进制造业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