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国家领导人为何多是南方人-word资料(精).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国家领导人为何多是南方人-word资料(精).doc

上传人:3044324210 2016/7/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家领导人为何多是南方人-word资料(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家领导人为何多是南方人今天来说一个有趣的话题, 国家领导人为何多是南方人和沿海人? 这并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因为这篇博文并不谈政治。想起这个话题与我兼职的学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一定关系。这个学校前身是中国惟一的气象高等学府南京气象学院, 是共和国气象和环境专家的摇篮, 现在仍是。我虽然兼职所属的语言文化学院, 但在气象大学挂职, 也要了解点“气象常识”, 不由得也对气候、环境、土壤这类非人文领域学科关注了起来。近来我换脑子时便会阅读这方面书籍。阅读到气候与人类历史的关系相关内容时, 我突然跳出了这个问题: 现在国家领导人为何多是南方人和沿海人, 是不是也因为气候和环境? 我深入下去,还真的从中找了部分答案,即水土好的地方, 确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国家领导人为何多是南方人和沿海人,原因之一,即在此。图:毛泽东,湖南湘潭人先定义一下:这里的“北方人”泛指、黄土高原、黄淮海一带人群; “南方人”指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滨海地区人群。先请看一个事实: 1949 年,共和)、江(泽民)、胡(锦涛)四个学术界公认的时期,前三期, 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籍贯和出生地情况如下——毛泽东:湖南湘潭周恩来:江苏淮安刘少奇:湖南省宁乡华:四川广安胡耀邦:湖南浏阳赵紫阳:河南滑县江泽民:江苏扬州李鹏:四川成都(生于上海) 朱镕基:湖南长沙从中可以看出, 10 个人中, 只有华国锋、赵紫阳属于真正的北方人,也就是 80% 是南方人。再以现任胡锦涛:安徽绩溪(生于泰州) 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安徽肥东贾庆林:河北泊头(长期在南方任职)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安徽定远中央文明办主任李长春:辽宁大连中纪委书记贺周永康:江苏无锡他们九人也是核心权力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中,只贾庆林和属于北方的,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是南方的;温家宝和李长春两人是沿海人。上述是整体来分析的,如果具体到四代领导人的“一把手”, 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则全是南方人。图:邓小平,四川广安人再朝远一点分析, 在民国时期, 政坛也是南方人掌权, 占优。如对民国时期有绝对影响力的孙中山和蒋介石,都是南方人。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这是为什么?避开政治和社会关系因素不谈, 就是上面说到的气候和土壤等大环境,决定了人群质量所致。气候和土壤对人群质量的影响, 从宋代黄河大改道时, 就开始慢慢影响了中国人——中原人群整体的人口质量开始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南方人群整体的人口质量开始上升, 在表现上超过中原人, 也就是习惯人的北方人。直接后果就是, 南方人的智力优于北方人。南方籍人才总数, 成倍超过北方籍人才。而造成这一情况最基本原因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改道, 对中原地区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土壤中人体和智力发育必需的锌、碘、硒等众多微量元素严重减少,甚至缺乏。这并不是我的研究成果, 也不是我的最先发现, 大陆已有多名跨学科的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便是这方面的专家, 邹在《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一文中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 12 世纪 20 年代( 宋金之际), 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由渤海湾西岸人海。 12 世纪开始河道离开河北平原,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人海, 前后约 700 余年。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逐渐南摆, 至 13 世纪已达到豫西山地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在华北平原扫了一遍; 16 世纪中叶, 黄河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 19 世纪中叶,又折而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人海。邹认为, 三四千年黄河的决溢和改道, 严重影响了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 淤塞了河流, 填平了湖泊, 毁灭了城市, 阻塞了交通; 使良田变为沙荒, 洼地沦为湖沼, 沃土化为盐碱, 生产遭受到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图:江泽民,江苏扬州人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高凯, 也曾对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关系作过研究。高在《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论文中认为, 黄河历代决口变迁, 使华北大平原逐渐淤积抬高, 凡是过去黄河行经的故道, 如延津以北的汉代故道和兰考以南的明清故道, 都成为一条条高出地面的沙岭。加上无数次决溢,据有关史料统计,西汉至 1939 年的 2135 年就有 453 年决溢, 如明崇祯五年( 1632 年) 河南境内黄河洪水“横溢数百里”, 许昌、鄢陵、扶沟、西华、淮阳、鹿邑、柘城、沈丘、商丘、虞城等淮河以北地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