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安徽沿江城市群规划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徽沿江城市群规划方案.doc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1/12/12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徽沿江城市群规划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沿江都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以马芜铜宜为重点沿江都市群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备重要地位。加快沿江都市群发展步伐,对于推动全省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具备举足轻重作用。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注重沿江都市群发展。1990年7月,作出了开发皖江重大决策。1995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意见》,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1995年、1996年、和先后四次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动沿江都市群发展问题。通过近年努力,沿江都市群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得到改进,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地位进一步提高。
为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沿江都市群优势,依照省委、省政府布置,省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了安徽省沿江都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以—为基本规划期,对重大问题展望到。规划范畴与1995年规划相似,涉及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 (包括市区及全椒、来安、天长)8市及所辖29县(市方公里,占全省40.3%;末人口2120.3万, 占32.5%;地区生产总值2261.6亿元,占42.1%。其中,马芜铜宜4市以占全省5%国土面积和7.6%人口,创造了全省20.4%地区生产总值和26.7%财政收入。规划纲要重点明确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和目的任务,提出产业、城乡、岸线、基本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建设与布局方案,制定有针对性政策办法。规划纲要是推动沿江都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指引性、大纲性文献。
第一章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的
第一节 基本条件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沿江都市群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长三角地区,长江黄金水道,京沪、沿江、宣杭等多条干线铁路,合宁、沪蓉、蚌宁、芜宣、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将沿江都市群与长三角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其联结广大中西部地区重要交通纽带。
资源丰富,环境-良好。沿江都市群拥有近800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水资源充沛,年均水资源总量400亿立方米,人均近立方米/年。铁、铜、硫及石灰石等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良好,十分适当人居。政府服务意识较强,社会安定,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基本形成。
产业基本较为雄厚,要素成本低廉。沿江都市群工业化水平较高,冶金、汽车、建材、家电等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备重要地位,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奇瑞等一批骨干公司,具备较强产业配套能力。劳动力素质高且成本低,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综合商务成本不到沿海发达地区一半。
沿江都市群发展中存在重要问题是:综合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对全省发展贡献还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缺少具备较强带动作用经济中心,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格局,整体推动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境外开放水平较低;思想观念、市场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也还存在较大差距等。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 时期,沿江都市群面临着许多难得发展机遇。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沿江都市群重化工业比重大,发展快。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制约。沿江都市群具备丰富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进一步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在产业发          展上获得重大突破创造了良好机遇。长三角经济圈迅速崛起。国内区域经济格局正进入新一轮调节,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迅速崛起,对周边地区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沿江都市群发展提供了强大牵动力量。
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国际资本向国内转移规模和速度加快;沿海地区受产业构造升级、商务成本上升, 以及土地、环保、劳动力等方面制约,产业也呈现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势头。沿江都市群区位优越,在承办国内外产业转移上具备良好条件。
增进中部崛起和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行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力度加大,沿江都市群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更多支持。
“十一五” 时期沿江都市群发展面临重要挑战是:沿海和沿江各省都明确将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 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沿江都市群与长三角发展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也许会延缓融入长三角进程;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迅速推动,环境和生态压力将越来越大。
第三节 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沿江都市群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九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