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高考改革述评参考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改革述评参考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

上传人:w8888u 2021/12/1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改革述评参考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考改革述评——参考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高考是牵涉千家万户的大事。中国自恢复高考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的高考改革。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始终记住:学生是能动的个体。
  关键词:高考改革;实践;个体能动性
  高考改革事关重大,向下关涉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向上关涉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和社会流动。本文尝试梳理中国自恢复高考以来几次重大的高考改革,探索高考改革的误区,并对未来的高考改革提出期望。
  一、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全面恢复时期
  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高考科目分为文、理两大类。这一时期,高考对于人们而言,是改变出身的唯一机会,因此竞争十分激烈。正是这样的意义,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校也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二)“3+2”时期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对高考压力下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诟病声不绝于耳,会考制度应运而生。在会考制度基础上,高考采用“3+2”方案,“3”指语文、数学和英语,“2”在文科中指政治、历史,在理科中指物理、化学。[1]“3+2”在协调了与会考关系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选择单一、在高考科目压力下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失衡等问题。
  (三)“3+X”时期
  1999年国家指出要通过高考制度的变革推进素质教育。随后教育部发布“3+X”高考改革方案,“3”指语文、数学和英语,“X”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3+X”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权。
  (四)“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时期
  在“3+X”时期,一些省市在发展中逐渐变成“3+综合能力测试+X”,综合能力测试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不为学科发展的专业性服务,同时还造成了学生压力过大,于是在2007年之后高考科目设置演变为我们所熟知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更倾向于学生的学科专业性发展,但是选择仍然是受限的。
  (六)“3+3”时期
  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很早之前就受到了关注,然而在应试压力下一些致力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改革奏效不大。2014年至今,已有多个省份公布“3+3”新高考改革方案,第一个“3”指语文、数学和英语,第二个“3”指学生自主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中选择的3门科目。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最大程度尊重学生的选择,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二、高考改革的误区表现形式:
  (一)设计改革和进行改革不统一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实践观为理论基础,提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在这里马克思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于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于实践,把人的改变归结于实践。[3]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要符合实践。最新一次高考改革的“3+3”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