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镜头的剪接点资料
第一节、剪辑的逻辑性
逻辑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种,思维的逻辑。
镜头的组接要按照人的正常思维习惯、正常推理判断来处置,不能违犯人的思维逻辑。
第二种,生活的逻辑。
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日常生活的规律。如:
组接工业消费镜头,要符合工艺,符合操作规程;
组接体育镜头,要符合动作要领和工程的规定。
第一节、剪辑的逻辑性
逻辑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三种,形象的逻辑。
要研究、要考虑形象和形象之间过渡的一些窍门、一些法那么。
利用相似性、一样性,实现转场比较顺畅。
第二节、剪接点的选择
掌握住人物动作、景物动作、镜头动作这三种动作的衔接要领,就能构成影视片内部构造的严谨性和外部构造的流畅性。
第二节、剪接点的选择
对于人物画面来讲,剪接点,以画面内人物形体动作为根据,通过三个表情来表达。
人物的面部表情: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情绪的结果、是人物感情的流露和表现。
人物的声音表情:代表着人物的心态,是理解情绪或感情的重要根据,可在人们未看到画面之前就知道是何种情绪。比方,京剧里的叫板、唱腔、画外音的处理等;呻吟使人想到痛苦,笑使人想到快乐,惨叫使人想到恐惧等。
人物的动作表情:主要是指形体姿态。如手舞足蹈,捶胸顿足,是判断情绪的一种辅助手段。
第二节、剪接点的选择
一般的剪辑
要求镜头的转换和主体动作的转换应获得一致,或者转换同步,这是保持剪接顺畅的必要保证。
主体动作每转换一次,提供一个剪接点,镜头的过渡就比较顺畅。
注意两点:
第一,主体动作不要有重复。
第二,静态的主体 “硬剪〞 时,易跳来跳去,产生抖动。如:人物讲话按照讲话内容来剪辑。
动作不要重复
当从全景A汽车开
来、停顿,切入中
景B,在C点切换,
就成功了;
假设在D切换,会
造成一次“两个镜
头〞,即车门翻开
两次。
第二节、剪接点的选择
静态的主体 “硬剪〞 时,易跳来跳去,产生抖动。
教材例:记者采访南京华飞公司的工程技术部门的负责人,理解17英寸彩电显像管的优越性。
解决方法:
“剪接镜头〞
最常见的是记者反响的镜头。
现场的其他的一些物体,如手里拿着话筒、桌上放着闹表,墙上挂了字画等。
第三节 运动的剪辑—“动接动,静接静〞
“动〞和“静〞,是指在剪接点上,主体或者摄影机的运动状态 。
不能理解为“前面一个镜头主体是动的,下面一个镜头也是动的,前面一个镜头是静的,后面的镜头也应是静的〞 。
注意:
〔1〕“动接动,静接静〞,是只在剪接点上起作用;
〔2〕在剪接点上,相连的镜头主体运动状态要一致;
〔3〕在剪接点上,相连镜头摄影机运动状也要一致;
〔4〕这种运动状态的一致,就是:动接动,静接静。
——有四种不同的剪接技巧
一、接动作 ——动接动
接动作,把剪接点放在一个动作的过程当中,用两个不同景别或者不同角度的“不完好镜头〞来表现同一个特定的动作。
主体在剪接点上前、后都是动的,是在“动〞中转换镜头。——又叫做拼接。
接动作的时候,剪接点处理不像前面所说的动作转换和镜头转换相一致,不是在动作换的时候切换景别、镜头,动作完了、反而不切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