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计划经济时代,青岛五金,曾有“上青天”的美誉。“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青岛五金行业经历了一个鼎盛期。不仅有青岛工具一厂、工具二厂、青岛电缆厂、青岛水泵厂等一批山东驰名的五金机电企业,还有“金鹰”、“双鱼”、“双菱”等一批知名五金品牌。”山东五金衡器工业协会青岛分会(筹) 秘书长袁德荣告诉笔者, 青岛国有五金企业的聚集, 造就了青岛五金的“黄金时代”。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机制、理念的革新, 青岛国有企业的逐渐衰退为充满市场活力的浙商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浙商抢滩,为青岛五金行业带来了一股崭新气象。浙商抢滩,抱团奠定五金格局据青岛五金机电商会统计,青岛市现有五金机电设备商家 2000 户左右,经营种类多达 68 类,从其编辑的《五金机电设备产品目录》来看,五金机电产品共有 9 大项 35 类,种类达 500 种之多。从最初的浙商与国有五金机电公司对立重构青岛五金新格局, 到温州路、人民路等五金机电一条街风光与乱象并存, 再到青岛盛奥五金机电城、温州路五金机电市场向青岛万兴国际五金城、城阳盛奥五金机电城等一系列五金专业市场的建立, 青岛五金市场走过乱象, 渐成方圆。 1985 年前后,改革开放为青岛五金行业带来了温州商。于宁回忆,“我们后来才慢慢明白, 当时这批温州商人怎么敢把十来平方米的小店,开到赫赫有名的五金机电公司马路对面。他们借用产业的集聚优势,让老国企做自己免费的活招牌。”这些温州商最初不过两三家,带着几万元的资金,专营螺丝帽、洋钉等不起眼的小五金。而它们也有自身的优势: 自由卖卖、自由议价。这与手持计划单, 才能买到商品的国营店有很大不同,也慢慢争取了一大批自己的顾客。与此同时,浙商的上游产品生产环境,也与青岛本土的国有五金厂大有不同,“青岛的城市改革开放是 83、 84 年开始的,但南方地区改革开放比青岛早了七八年,那个时候我们那里农村家家户户开始搞个体化生产, 有的生产螺丝帽, 隔壁家就做电镀, 逐渐形成了一批产业化的配套小作坊。”最早一批来到青岛的温州五金商陈先生回忆道。而当时, 南方企业的生产工艺与青岛相比, 存有很大优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生产一个小小的龙头,一家崂山国有五金厂需要用很大的机床,而南方就用缝纫机大小的设备。相比较, 大的机床一方面能耗高成本大, 另一方面加工的精度反而不如小设备的加工精度高。南方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因为生产技术和管理机制的关系, 青岛一批大型国有五金企业就渐渐被淘汰了。”与青岛五金生产性企业的逐渐失利背道而驰, 一批浙江、江苏的五金产品经销商在岛城迅速崛起,“因为青岛的制造业、机械加工业发达,客户基础非常好,因此,我们比较了很多当时中国的工业城市,选择扎根青岛。”中一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经理朱志东表示。不到十年时间, 温州路爆满, 紧接着以温州路为起点, 向周围的道路辐射发展。最初是阜新路,然后是抚顺路,渐渐开始占领人民路,青岛的五金市场也渐渐辐射整个山东半岛。“老四方”陈立新回忆道,“当时因为这一带离青岛长途站很近,山东省的许多客户,都专门来这里买五金,生意很兴旺,在山东绝对首屈一指。”其后,青岛的五金市场也一直延续了这一基本格局,青岛的五金经销商中, 80% 来自浙江、江苏两省, 另有部分来自安徽、鲁西北和河南, 青岛的本土经销商不到 10% 。其产品更甚, 除轴承产自鲁西南、河南等地外,国内产品基本都来自浙江、江苏、福建等南方省份。然而, 青岛五金“马路时代”的兴旺背后, 却也埋下了质量和经营秩序的隐忧, 陈立新表示: “那个时候,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很少买五金,买个钳子扳手之类,产品也没有什么牌子,都是些三无产品。而且我有印象,一家店一个价,砍价都要砍半天。”样是卷尺, 一把史丹利的卷尺可能要五六十元, 而最普通的国内品牌只要五六元, 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集市上可能只要一元钱。青岛的五金工具市场内, 很多产品的价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市场群起,从自行无序到行业规范袁德荣认为, 五金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其他行业要低很多, 类似锯条、卷尺、五金工具等只要有资金, 都可以进入。他认为, 国外五金产品的价格之所以可以卖得那么高, 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品牌优势, 品牌宣传力度大、客户认知度高; 二是材质, 这决定了成本的高低; 三是精确度,有的精确度误差达到 % ,一般产品的误差可以允许误差为 % ,而低劣产品误差更高;四是制作工艺和标准,这也影响了五金产品的价格。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 国内的生产企业也想出很多的点子。在花色品种上各不相同, 有的是塑料的, 有的是涂漆的, 有的是电镀的。根据行业、适用场所, 有一定偏重。有的专门是针对造船行业的,有的专门针对矿山行业的。根据行业的不同增加了一些特定的功能。在市场销售方面,青岛五金市场也迎来了又一个时代专业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