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孟浩然的诗词《与诸子登岘山》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孟浩然的诗词《与诸子登岘山》赏析.doc

上传人:lily8501 2021/12/1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孟浩然的诗词《与诸子登岘山》赏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2页 /总页数 6 页
孟浩然的诗词《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诗词鉴赏# 导语】《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下面就和***一起来了解下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欢迎阅读!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赏析】
孟浩然求仕不遇,心情十分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再联想到自身的遭遇,不仅产生同病相怜之感,一开篇就发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叹。的确,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事总是不断地变化着,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今天的一切很快会成为过去,而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就算是羊祜当年所建立的功业,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这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既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也包含着积极的用世思想。
第2页 /总页数 6 页
《王孟诗评》:“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复不能及。”
  扩展阅读:孟浩然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第4页 /总页数 6 页
  扩展阅读:孟浩然的独特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