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 11) 炉火纯青——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画堂》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 这是林散之参加全国书展的作品。超凡脱俗,人书俱仙,是林散之晚年的代表作,先后 9 次参展著录。“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条幅《自作诗画堂》, 尺寸为 127 ×31㎝,约4平方尺。落款散耳,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纸本,洒金蜡纸带暗格,长锋羊毫笔,焦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作品正文内容是: 才绿今年草,离离江上村。诗留昨夜雨,春掩画堂门。从1973 年开始,林散之先生每年都有不少草书作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大型展览。每次参加展览,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最有影响的有两次。一次是 198 7 年在河南举行的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林散之送展的作品是四尺整幅草书陆游《剑门道中》。1987 年10 月28日,《书法报》发表徐本一的文章《绝唱与新调》, 文章写道:“通篇行气如虹,一往情深,超越褚墨,使观者但闻一唱三叹浏亮之声,而丝毫不显衰年之容。林老此幅佳构举重若轻,直迈古人,堪为当代杰作。”另一次是 1989 年8月,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林散之先生选送的就是这幅作品。当时先生身体不好,无法创作,二儿子林昌庚教授便从先生近期作品中选出 10 幅,请南京的一些书法行家进行初选,根据不同人的意见和建议,结果选出 4 张。还有一张四尺对开条幅是林散之先生 1988 年8 月创作的,林教授认为能代表父亲的水平,但是没有被行家选中。于是,林教授就把这一张与行家选中的 4 幅作品一共 5 张字挂在墙上,请林散之先生定夺,结果林老就选中这一幅草书《自作诗画堂》。这幅参展作品与林散之其他作品不一样。第一, 用的不是生宣纸,而是洒金蜡纸。这种纸的表面光滑, 不吸墨,很难写。第二,用的是焦墨,林散之先生没有用最拿手的淡墨。《书法报》第11期发表舒蒙的文章,题目是《好书不厌百回读》,文章说:“在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面前,评委们团聚一圈,品评赞赏”。“沈鹏同志提着林老作品的下端两角,端详良久。从评委们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一时沉浸在欣赏的美妙氛围之中。”人们常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一个人拥有很高的技术或专业水平。古代道士炼丹一般用木材或煤炭做燃料,这些燃料的火焰一般都是红色的。燃料中含有碳、氢等元素,燃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氧化的过程。供氧不足时部分碳粒没有完全燃烧,随着上升的气流进入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烟。在高温下燃烧的碳发出红光,就是我们看到的火焰。如果供氧充足,绝大部分碳都被燃尽,燃料中的氢就会参加燃烧。氢燃烧的温度更高,发出蓝色的火焰,道士称这种蓝色为青。炼丹炼到炉里发出全是青的火焰就算成功了,所以说是“炉火纯青”。我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洒金蜡纸上出现的凝重而焦渴的墨线,虚灵中醒豁着浓烈的蓊郁的气息。这幅《自作诗画堂》可谓林散之暮年难得之神品,人书俱老,人书俱仙。其境界超过了赵朴初评价的“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也超越了林散之自己认同的“老来风格更天真”的意境。如作品第一行“八八年”中的“八”,如果后面没有“年”字,恐怕没有人敢说是八八。又如“绿”字也是超出了常规,当年参加全国书展时就有评委提出,不是“绿”字,“绿”的偏旁不是这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