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6).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6).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6).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 36) 气息高华——林散之草书精品《鲁迅诗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 平中见奇,柔中有刚;形漫神凝,笔涩气润。革命题材,传承有据;两次著录,精品之作。“草圣”林散之书法作品《鲁迅诗一首》,立轴, 尺寸为 102 ×34㎝,约3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名章为“林散之印”(白文) ,引首章有“长寿”(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磨墨。原装老裱, 裱工精细,品相十全。正文内容是鲁迅赠日本友人白莲居士《无题》诗一首: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广大人民称鲁迅是“民族魂”。鲁迅先生经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自然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著有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代表作为《阿 Q正传》。 1931 年6月14 日,鲁迅先生创作这首诗。诗中的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南,因盛产五彩鹅卵石, 又附会南朝梁武帝时佛教“落花如雨”的故事而得名“雨花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成了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断戟是被折断的戟,这里用来比喻被害的革命烈士。莫愁湖是南京城西的名胜,相传六朝时美女莫愁曾住在这里。微波,比喻革命烈士的流风余泽。所思美人,从字面上看是指莫愁,实际上是指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的烈士。鲁迅的诗和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首诗也正是如此,抒发了鲁迅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愤怒,对革命烈士深切的怀念之情。面对东去的大江和浩瀚的长空,追思被害的革命战友, 鲁迅先生从心灵深处发出了无比悲愤的浩歌。林散之先生创作这幅草书作品的背景是: 197 4 年,“批林批孔”运动正处于高潮阶段,政治气氛凝重, 不准写唐诗宋词,只能写革命题材。林散之喜欢鲁迅的诗和杂文,这首诗颂扬革命,内容反映的是南京, 林散之生活在南京,对南京有感情。这幅草书与鲁迅先生写的这首诗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不是大疏大密,跌宕起伏,对照鲜明,而是平中见奇,柔中有刚;形漫神凝,笔涩气润。请看第一行中“断”的最后一画,就像共产党人同反动派战斗用过的战刀。“戟”中有一画是弯钩,林散之先生写得特别好,上面是方笔,下面也是方笔,浑厚凝重,刚正雄强,就像一把断戟,上面断了,下面也断了,笔墨间透达着如诗中所述的革命先烈的昂扬正气,给人以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的阳刚之美。我们再来欣赏这幅作品的结体。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是融合诸体之后而自成的“瘦劲飘逸”的“林体”, 风格独特,个性突显,结体构造非常巧妙,如“忆”、“所”似含章草笔意,欲跑欲飞,十分耐看。散落在作品中的“里”、“不”、“浩”等诸字,基本是草势楷意,笔笔蠕动。从结体上说,法度严谨,内有张力, 极具神采,很见奇趣,出显了林老深厚扎实的功力。“余微波”是作品中的一个亮点,全是枯笔,仿佛是莫愁湖中的点点浪花编织而成的花篮,献给为革命献身的先烈。值得关注的是“雨花”二字,一笔而成, 方圆兼施,既厚实又流动,如“花”的上部分,笔墨粗重茂密,下面却开阔疏朗,节奏鲜明。“归”的左右间距与下面的空间,浓与枯,松与紧,散与聚,互映互衬,相开相合,纵横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