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言志歌咏言【摘要】《我爱这土地》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课文,诗人艾青以无论生死都眷恋土地的鸟作比, 抒发了深沉而挚爱的爱国情感。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领会诗中蕴涵的情感和分析诗中的意象艺术。从而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关键词】《我爱这土地》诵读意象《我爱这土地》写于 1938 年,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 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全诗意象内涵丰富, 歌颂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作品中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体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炽烈。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解读意象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思想。一、诵读贯穿教学过程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 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自由体的新诗,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 字数可多可少, 自由灵活, 不拘一格。因此, 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 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要首先范读, 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 指导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 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学生自由诵读 2―3 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通过听读、自读, 归纳朗读应注意的方面: 声音( 响亮、激昂)。感情( 投入、沉稳、雄浑)。节奏( 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 适当变化有起伏)。本诗的感情基调( 悲怆而深沉)。分别用“/”划分诗歌的停顿。(参考) 《我爱这土地》假如/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被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这无止息地/ 吹刮着的/ 激怒的/ 风,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 我死了, 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因为/ 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 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 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 还要把一些诵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作为现代诗歌的名篇, 本诗情感真挚动人, 文字优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 比比看谁背得快。背诵思路: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生前) ,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诗意层层递进。在诵读背诵中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 与作者共鸣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二、《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因此, 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