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申请表2.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申请表2.docx

上传人:dreamclb 2021/12/1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申请表2.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2
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申请表
技术名称: 动静脉内瘘技术
申请科室: 外三科
技术负责人: 龙春
申请时间: 2011-12-08
六盘水安居医院制
1
填表说明

一、院内凡申请新技术临床试用的科室,均应填报本表。
二、本表分为“技术的基本情况”、“申请科室开展该项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技术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申请开展该项技术的科室承诺”、“审批意见”及“需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等6个部分。
三、申请科室应如实填写,不够可另附页。
四、本表一式二份,一份由医务处留存,一份由申请科室留存。
2
一、技术的基本情况
技术原理:
(包括技术方法、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及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等)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
原理是把肢体远端头静脉桡动脉分别游离结扎离断近心端吻合从而形成动静脉内瘘。
3

(包括该项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时间、范围、例数及获得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准入情况)
血管通路的发展伴随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机。最初人们用注射器采血注入透析器,由此带来的问题可想而知。后来又采用直接切开动静脉进行连续透析,当时的透析只限于抢救急性肾衰和中毒,且由于血管通路技术和透析技术的落后,抢救成功率很低。1951年Shalon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法进行血液透析,提高了治疗效果,但不适合长期透析的患者。1960Quinton和和Scribner创建了动静脉外瘘,首次建立了动静脉的连续循环,这是血液透析通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1966年Brescia及Cimino建立了动静脉外瘘,使血液透析及血管通路技术进入了新纪元。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一直沿用至今。
1961年,建立股静脉插管,此后相继出现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1988年首先报道了用Cuff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的方法,使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移植血管内瘘和高分子和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的人造血管内瘘被使用,这对于那些缺乏静脉条件创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
5
、有效性、经济性及其与现有同类技术的比较:
(需有相关的指标说明,并提供国内外应用实践的数据支撑)
当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肾衰时,大多数患者准备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由于新建立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需要至少1个月成熟时间,最好3~4月以上。即使是移植性内瘘也需3~6周成熟。因此,肾科医师在患者进入血液透析前应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患者的血管条件、心肺情况和全身各器官功能状况,以便确立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时机。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时机还缺乏统一意见,2000年K/DOQI认为,当患者肌酐清除率<25ml/min(血肌酐>4mg/dl)或预计1年内需透析时,应考虑给这些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内瘘失败,可考虑再次造瘘、选择移植性内瘘或深静脉长期双腔导管留置术。患者就诊过晚是及时建立血管通路的严重障碍,与血管通路失败相关的并发症、住院率和费用增加密切相关,因此多数医师认为无论如何应在透析前3~4月前建立血管通路。Oliver等表明,至少透前4个月建立血管通路与最低的败血症和死亡率相关,并可减少临时导管的使用和相关并发症。国内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时间普遍偏晚,很多患者在肌酐>700μmol/L以上甚至开始透析时一边插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透析,一边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建立合适的长期血管通路。我们的体会是,当患者肌酐清除率<15ml/min(肌酐>600μmol/L)或预计半年内需透析时,就应该建议患者尽早建立长期血管通路,对糖尿病肾病或伴其他系统明显症状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时间应提前。
6
二、申请科室开展该项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包括科室的总体业务量与此项技术相关医疗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