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与爱的教育有关的那些事儿
东兴区双桥乡中心校 曾春雷
认真拜读《点击苏霍姆林斯基》后得到两点启示:其一是作为教师一定要爱学生;其二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门科学来加以研究。这第二点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而关于爱学生这一点,我从教以来就一直努力在做。以下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经历过的,与爱的教育有关的一些事儿。
教师被称作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一直以来人们都很关注花园中那些怒放的鲜花,为他们的风采折服,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些蔫啦吧唧病病怏怏的小花,似乎他们就该被忽略,被遗忘。从教20多年来,我却一直坚信,每一朵花都有他独特的风采,我就愿意关注那些并不夺目的无名小花,希望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及时给予关怀,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也能在我的努力下茁壮成长,肆意地绽放。
一碗热汤
记得那时我还很年轻,对未来充满憧憬,却被命运安排到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担任五年级教学工作。学校一共有3个班,三个老师。另两个老师家就住在附近。刚去那会儿情绪十分低落,对眼前叽叽喳喳的小孩颇不耐烦,更不愿去深究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是沉寂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那时候真的很累,中午放学后孩子们回家吃饭,我还得去村里水井打水回学校做饭。这时候空旷的校园只有我一个人,面对着校园边上的一棵几百年的老树(这黄桷树似乎有五百年历史啦),天气阴沉的时候我就感到害怕,不知会不会遇上传说中的狐仙。
2
秋末冬初的一个中午,天气十分恶劣,寒风夹着雨点。我做好了汤,正无聊地等待饭熟,望着在风雨中飘摇的黄桷树叶,心里很不踏实,总觉得那老树的树洞里有动静,抑制不住的害怕加上好奇心驱使我冒着风雨走近那棵树,我小心翼翼地探过头去看了看那个神秘的树洞,一幅画面从此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班最瘦小的那个男孩子杨孝兵正坐在树洞里,手里端着个很旧的搪瓷杯(就是在毛泽东时代很流行的,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的那种开水杯,漱口杯),杯子里是些米饭,男孩的目光又冷又硬茫然地望着远方,就着天空中飘落的冷雨在艰难地咀嚼那些冷米粒,丝毫没有发现我在观察他。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紧紧地揪住我那颗易感的心,我忍不住想要去了解他,爱护他。
我叫了他的名字,他抬起头用又冷又硬的目光瞅了我一眼,似乎怪我打扰了他的清静,并不领情,依然望着远方。这种不符合他年龄的冷漠、冷静,让我一时觉得好尴尬,不知下面该怎样做。我对他说:“到教室里去吧,那里暖和一点儿。”他没有回答我的话,但顺从了我的意思,随我到教室里坐下了,我说米饭冷了很硬,加点儿热汤会好咽一点儿,接着给他盛了一碗热汤,那孩子就着热汤吃完了他的饭,眼光变得柔和多了,语言也稍微多一点了。从后面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他是贾家的人,他的父母并不在家,他的伯父入赘到双桥张庙村,如今他寄住在伯父家,伯父伯母都忙,平时除了给点儿吃喝,很少理他,他也知趣地配合,一向沉默寡言的。我的好意激发了他孩童的天性,那个中午他一直在教室里陪着我,和我说了好多话,切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原来他又冷又硬的表象掩盖地是一颗缺少关爱的心,他用冷漠来应对这个世界对他的漠视,他幼小的心灵其实是非常渴望有人爱,有人疼
4
。
在后来的日子里,孝兵明显地活跃了起来。下课时他不再是独自一人沉默寡言地呆在角落里,用又冷又硬的目光打量别的孩子玩儿,有时也参与其中,兴奋时也会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大喊大叫,脸上的表情也明显地生动了起来,变得和那些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期末统考时,孝兵的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开朗和自信也逐渐成为他性格的主流。和孝兵的交往也让我获益匪浅,我逐渐走出了阴霾,意识到不管命运在如何安排我的生活,就算身陷苦难,也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儿,关注那些美好的事物,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献出自己的爱心,在奉献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关注孝兵的成长,我认识到和学生交流,建立友谊的必要性,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也得到了情感的慰藉,爱心不只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我的成长,根据这段经历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爱心促教育》。在后来的教育工作中,我都很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希望通过一次次的心灵碰撞,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同,更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爱上学习,愉快学习。
妈妈别走
那学期由于小学部教室不够,五六年级搬迁到中学部上课,不知是出于信任还是别的原因,学校把4个班中成绩最差的六年级二班(传说中是气死了班主任毛老师的那个班),交到我的手里,接手时这个班的语文人均成绩在全东兴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