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

上传人:yjjg0025 2021/12/17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浦东新区观澜小学为例
2005年初的一次党内最高级别会议中“自主创新”被提及了4次,从此被确立成为“基本国策”。如果说自主创新当时是基于寻找经济长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动力因素的话,就像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所宣扬的那样,发展的源泉就是所谓改变经济内部关系的创新,那么随着社会改革逐步推进,创新也成了突破城乡差距、推进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于是创新也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应有之意。
教育创新与学校发展
对于观澜小学来说,百年来的的历史积淀,在一定程度却形成了一种继续推进学校良性发展的阻碍,具体而言,“大量老师的教育观念沿袭传统,形成定势,过分强调传承”,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务处检查教师教案进行打分时,却发现大家的教案“一成不变、照抄照搬”,导致无法分出高低,学校发展走入“高原期”。
这可以算的上是一种“静态教育”,教育教学中的因素和环节没有变化,方法理念封闭陈旧,即使学校有发展,也仅仅是“扩大”而已,比如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等,与以往的没有不同,因此是没有发生变化:教育中所有关系(最为显著的是师生关系,其表象就是“重灌输、轻实践、重****题、少思辨”)基本保持原样。
这样的学校是缺乏竞争力的,学校发展却不能像市场经济那样直接采用抢生源、争经费等竞争的手段,毕竟教育还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于是着重于内部改变的创新就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这个角度上,创新就是竞争、创新就是改革、创新就是发展。
创新能力与心理学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观澜小学的创新能力最后落脚在“智力品质”上,以往的相关研究总是有些神秘色彩,简言之创新与神性和灵感是密不可分的,如同上帝或神那种至高不上的存在给予的灵性促发而成的创新,就像今天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缪斯是灵感的源泉。对于研究者和教育者而言,这种宗教或信仰意义上的“形而上”是无法研究和教授的。
只有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呼吁:“人们不能将创造力看作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将其视作为人类普遍具有的特殊品格”的那样,创新能力才能向教育张开了双臂。
“人人皆有创造力”,意味着只要有正常智力就有可能,要想真正拥有,这个智力肯定还有一些别的什么。那末就必须关注其认知过程,关注创新性思维的心理表征和过程。小学是心理机能加速发展的高速期,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主要心理表征之一“想象”: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的发展。此外小学阶段也是个性型塑阶段,“支持创新的个性品质完全可以被有目的的培养成形”。
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观澜小学提出小学生创新能力包括:人格因素、思维因素、技能因素。次级层面上人格因素包括:好奇多问、独立自信、勇敢坚毅;思维因素有:发散和聚合思维;技能因素有:创新技法和执行活动。发散思维包括:流畅性、灵活性、原创性,而聚合思维包括精细性。
应该说这个分类是模拟了建立在吉尔福德研究基础上而有所充实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他在1974年,设计了创造性思维测验,主要包括了发散思维和其他问题解决技能,特别是衡量发散思维的四个测试维度与观澜小学完全一致。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观澜小学尽管将聚合思维纳入到框架中,但是其没有反映到最后一级指标当中。
如果仅仅有这些,那么就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