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如何解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解释学循环
以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为单位
以杜威教育理论为单位
以西方教育学为单位
何谓“西方教育学〞?
——地理意义上,“西方〞特指十九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研究比较集中的地区:英国、法国、日耳曼国家、意大利半岛诸国以及美国。
——学理意义上,西方教育学的内在理路。
1、西方教育学的源始统一性
杜威把哲学看作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并追溯了哲学的起源。他指出:“欧洲哲学是在教育问题的直接压力下〔在雅典人中〕起源的。〞这个教育问题就是“美德可教吗〞。杜威在描述这个问题域时,一连提出了十多个具体问题。
西方教育学的内在理路
“德行,任何一个行业众所赞许的美德,能学会吗?什么是学习?学习和知识有关系?那么,什么是知识?知识是怎样获得的?是通过感官,还是通过在某种工作中当学徒,还是通过受过初步逻辑训练的理性呢?既然学习就是即将知道,它便包含从无知到智慧的过渡,从缺乏到充足的过渡,从缺陷到完善的过渡,用希腊人的表达方法,就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渡。这种过渡是怎么可能的?变化、形成、开展真的可能吗?如果可能,怎样才能做到?假使这些问题都答复了,那么,什么又是教学和德行、知识和德行的关系呢?
“这最后一个问题又引出理性和行动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问题,因为德行显然寓于行动之中。认识,即理性的活动,是不是人类最崇高的属性?因而,纯粹智力活动本身是不是一切优点中最崇高的优点?而睦邻和公民生活等德行,和纯粹智力活动比较,是不是居于次要地位?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自吹自擂的理性知识是不是仅仅空洞虚浮的装腔作势,是徒然败坏道德,破坏社会生活中团结人们的社会纽带?是不是由于恭顺适应社会的习惯做法而赢得的生活是唯一道德的生活,所以才是唯一真正的生活?是不是因为新教育树立了与社会已有传统对立的标准,它便成了优良公民训练的敌人? 〞
杜威重述这个问题的意义:
教育问题是公共文化领域中的主导论题
——如果把“美德可教吗〞这个问题域所包含的具体问题进展学科领域的划分,那么涉及到学习论、教学论、知识论、伦理学等领域内的问题。谈到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领域,杜威本人明确提到逻辑学〔即知识论〕、形而上学和宇宙学等。
西方教育学史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注脚
——夸美纽斯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教学,答复了“美德可教吗〞这一问题。赫尔巴特那么提出了一个“教育性教学〞体系,对这一问题作了细致入微的注解。
2、西方教育学的教化传统
西方教育学的教化传统,那么是对上述问题的总答复。在西方人的眼中,人是一种可以教育并需要教育的生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杜威
——〞教化〞一词考
Bildung乃是按照Vorbild〔范本〕进展摹写〔Nachbilden〕,也即按照人性理想进展教化或陶冶。
这种观点就其根源来自柏拉图。柏拉图的eidos原本指所看到的形相,德文以Urbild〔原型〕来翻译。按照柏拉图的看法,事物乃是原型的摹写,因此现实世界的事物可以说是摹本,即德文里的Abbild。以后新柏拉图主义就是利用Urbild和Abbild这种关系,认为世界万物乃是上帝根据他心灵中的原型〔arche-type〕、范式〔paradigms〕或模式〔pattern〕所创造。
对应于Bildung这个词的拉丁文是Formatio,它是从Forma〔形式、形象〕推导而来的。按照中世纪神学的解释,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就带有上帝的形象,并且必须在自身中去造就这种形象。
二、杜威教育学的深层构造:生命•经历人假设
1、教育学的根本前提之一是对人的看法
——赫尔巴特把人的思想范围的形成作为教育的最本质局部,他的教育性教学体系就是从这个核心概念中生长出来的。赫尔巴特之所以看重思想范围,是因为他把观念看作人的心理的本质局部。赫尔巴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作心理机械论〔psychic mechanics〕,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局部,其核心就是用观念的运动来解释人的一切,比方赫尔巴特用表征观念运动的统觉来解释教育过程。
——杜威认为,人不仅是一个能知的动物,也是一个能动的动物。人作为一个有机体,他的生命活动,即经历。杜威教育学就蕴含在“生命•经历〞这一原点之中:“教育是在经历中、由于经历、为着经历的一种开展过程〞,而“新教育哲学最根本的统一性在于有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实际经历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严密的和必要的联系。假设真是这样,那么它的根本观念的积极的和建立性的开展,取决于对于经历需有正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