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创作背景
从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在808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此时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了《轻肥》和《杜陵叟》两首诗。
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第一页,共10页。
这首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一:千里灾情。
从三月写到九月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写出灾情之严重,农民之痛苦。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百姓被逼卖田卖地,生活无着落。
这首诗开头从灾情的严重程度入笔,对表现创作主旨有何作用?
以灾情的严重作铺垫来突出主旨。
第二页,共10页。
画面二:官吏之恶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官吏们横行霸道
毫无同情之心
不顾百姓死活
贪婪凶残
目的:升官,博取皇帝开心。
第三页,共10页。
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愤怒指责,
揭露控诉。
语气强烈
抒情方式:直接控诉
这两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第四页,共10页。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说说白居易这首诗的现实批判性。
第五页,共10页。
双簧戏
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治阶级上演的双簧戏。
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
范成大《后催租行》
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
朱继芳《家桑》
白居易是最早,最有力揭穿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
“黄纸”(朝廷蠲免租赋的诏令),“白纸”(地方官交田赋的命令)
第六页,共10页。
探究:
你认为诗人借“杜陵叟”的口要抒发
怎样的情感?
第七页,共10页。
四、简答题
1、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
2、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