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doc

格式:doc   大小:3,571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doc

上传人:916581885 2021/12/17 文件大小:3.4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LT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年)
(修改)
纲要文本

规划组织单位:宜昌市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 文本
1
目 录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 文本
1
第一章 总则
规划目的
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和后三峡时代建设的需要,实施湖北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促进宜昌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下称本规划)。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7)《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年)》;
(8)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宜昌市行政管理范围,辖三市五县五区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宜昌市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秭归县行政辖区,总面积约9233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白洋镇、鸦鹊岭镇、安福寺镇、顾家店镇等地的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944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 文本
1
第二章 城乡统筹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策略
发展目标
1、市域协调发展目标
(1)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宜昌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转变,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
(2)到2020年,宜昌市GDP达到4800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43%-47%;城镇化率63%;森林覆盖率65%,人均绿地12平方米。
(3)到2030年,宜昌市GDP达到7500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55%-57%;城镇化率73%;森林覆盖率67%,人均绿地15平方米。
2、城市发展总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保持城市特色,使宜昌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加强区域协作,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提升宜昌市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把宜昌市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策略
加强与武汉、重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等中心城市的联系,与襄阳协同发展,共同完成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重点加强与荆州在产业、交通以及旅游等方面的联系,构建“宜荆组合都市区”。
2、市域统筹策略
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跨越行政区的城镇协调机制;构建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协作体系,建立各县市之间、城镇之间网络型关系,鼓励“飞地园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统筹江河流域规划,重点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协调沿江上下游城镇的取水口与排水口,依据生态环境容量,制定合理的城镇发展规模;通过基础设施导向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与中心镇的集约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化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之间的公平发展;指导与协调各县市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