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时光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在单位工作了十余年的时光。而一向很稳重的我,在新世纪的第一年,特别特别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离开现在的单位。如果在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省份,能够出现一个由一个企业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发展而成的、在国内小有名气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并且能与国家“八六三”项目挂起钩来,许多人都不会相信。如果不是因为自
己就在这个圈子里,是一个真实的见证人的话,连我也不会相信。然而这确是真的。
我们厂在我们这样一个小城市里,应该属于最好的单位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型企业,用职工的话说就是:这里的孩子从小到大,无需走出企业一步就能生存:出生有医院,六个月进补奶室,再后来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职大,直至上班。这里有很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这里职工的后代大多都会选择留厂工作,于是,全家都在这里上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八八年那样的年代,我们这里的人大多会选择安稳的生活,何况当时我们厂的产业相当的“热”,挣钱多是人们普遍的看法。
能够分到这样的单位,应该说既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悲哀。因为在大学里没有好好的读书,毕业分配时吃了苦头,差点被分配到另外一个与我根本不相干的县城,幸好当时,企业非常需要大学生,所以我还是很顺利地上了班,并且分到了与所学专业对口的部门。不知怎的,在起初工作的时侯,我常常会有一种“报恩”的想法和感觉。
我挺庆幸自己分到了这样一个单位,一来年轻人多,我不需要为复杂的人事关系而烦恼,二来单位学习气氛很浓,而我也更适合于做技术工作。尽管当时许多人都说:计算机部门很穷,只能排到厂里的三线队伍,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到底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凭着我的努力和很好的悟性,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已经把在学校里落下的功课补了起来,并且在领导和同事眼里,我已经成为一块很好用的“料”。
我们企业的老总是很有魄力的,在九十年代初期,敢于花大价钱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软件,应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决策。于是我们计算机部门有了事情做,而且是一个不小的事情。有几个出国的名额,人员名单是早就定下的,于是大家开始上英语班。而我们这帮英文不错,但实在是太年轻的选手,当时学英语的目的,确实只是想学点东西出来。
出国的人员很快就回来了。每天培训,讲课。可我就象是读天书一般。毕竟没有学过企业管理,对管理方面的事情一窍不通。很快,企业制定了管理软件上马的计划。每个出国人员也都分到了一个项目。而我也出乎意料得到了一个项目,而且是公认为最难的项目。能够得到该项目,绝对偶然。只因为我们的新机房刚建成的时候,我很积极去了那里几趟,并且很是认真的读了读程序。于是。。。很多人为我捏了一把汗,知情人都劝我别揽这个活。可天生喜欢接受挑战的我,也许真是初生牛犊吧,竟不知深浅地接受了任务。一切都得学,学ORACLE、学企业管理、学MRP思想。虽然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压力很大,也曾经为此掉过眼泪,但那时总觉得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尤其是在与管理人员的学习当中,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工人阶级的真诚和朴实。那时,我们经常讨论,交流。记得头一次讲课的时候,我慌慌张张地,毫无条理,连自己说的是什么也不清楚。而到了后来,我自如了,我可以很顺流地根据听众的层次、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了。
我们的项目在进行当中,人员也做了很多调整,用一句话来说吧,就是:出国学习的人很快就撤了,而没有出国学习的人都顶了上去。同时由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