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要感悟,不要“赶”悟
杭州市学军小学袁晓萍
【主题阐述】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感悟”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追求。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理性地科学。于是,“言简意赅、当机立断、干脆利 落……”成为数学老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关键词,因此,我们往往期待我们的课堂 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立竿见影气那么,在干炼和热闹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呢?有些教师硬“赶”着把自己的教学感悟传递给学生,有些教师硬“赶”着把 优秀学生的学习感悟强加给学生,有些教师“赶”着让学生快速得出结论…… "赶" 悟,不自觉地替代了感悟。
由此,笔言提出这样的观点;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数学学习不能一味追 求热闹,教学需要有张有弛,收放有度;需要让学生静静思考,细细咀嚼,慢慢 揣摩。
要感悟,不要“赶”悟!
【课堂观察】
下面笔者在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中几个片断,从探究初的匆忙“放 手”、到交流时的争于“尾随”,直至学生的思维最终止于“旁观”。学生被老师 “赶”着探究,“赶”着发现,“赶”着应用……
真是怎一个“赶”字了得?
片断一:匆忙“放手”,感悟目标混沌模糊。
师:如果把整个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你能用分数来表示每块涂色部分的面积 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补充形成图II)
要求:你能用编出一些分数加减法,并想办法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吗? 因为要求中包含了较多的操作要素,学生还来不及对目标、方式有足够思
考与了解,教师就匆忙“放手",造成了混乱的探究场面:
——有学生在整段时间里,忙于编写算式,而没有解题的体验。
——有学生将时间花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而对新知没有任何探究。 ——有学生因为缺少旧知的铺垫与对比,而茫然不知所措。
——有学生忙于用同一种方法计算各题,而忽视了多种解决方法的探究。
思考: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空间广阔的探究任务是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数学感悟 的基点。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不经加工细化,简单地下放任务,自然会导致学生的 探究感悟不到位。勿忙“放手”造成了近乎盲目的探究,其中的感悟自然也只能 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了。
片断二:急于“尾随",感悟行为浅尝辄止。
其后的交流发布中,部分学生提出了各种计算的方法(以112+114为例):
方法一:化成小数 1 /2+1 /4=+=
方法二:通分 1 /2+1 /4= 1 /4+1 /4=3/4
方法三:画图分割 r 3/4
教师获得理想中的三种多样化算法后,问:这三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生1:我最喜欢第二种,因为有些分数可能不能化成小数来计算,而第二种方法 适用于所有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欣喜地)真好,**同学在选择算法时不仅看到了 1/2+1/4这道题,而且还 想到了其它的分数,考虑问题非常全面。
生2:(怯怯地举手)老师,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1 — 1/8 —1/8
师:哦,计算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大家想想,哪种方法更简便?
生2尴尬地坐下,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尾随"生1的方法,教学“顺利''地 进入下一环节。
思考:教师的第一次“尾随”,打消了其他学生对于各种解法适用范围的深入思 考;教师的第二次“尾随”,抹杀一个学生创造性的解法。教师的急于“尾随”, 抛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更是抛出了羁绊学生数学思考的思维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