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土壤侵蚀简介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 土壤" 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根据外营力的种类, 可将土壤侵蚀划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淋溶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及土壤坍陷等。侵蚀的对象也并不限于土壤及其母质, 还包括土壤下面的土体、岩屑及松软岩层等。在现代侵蚀条件下, 人类活动对土壤幔蚀的影响日益加剧, 它对土壤和地表物质的剥离和破坏, 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外营力。因此, 全面而确切的土壤侵蚀涵义应为: 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自然营力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在中国, 土壤侵蚀有时作为水土洗失的同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所指的水土流失包含水的损失和土壤侵蚀两方面的内容。类型土壤侵蚀的类型划分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按土壤侵蚀发生时期分类古代侵蚀是在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土壤侵蚀以前,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发生的侵蚀,又称地质侵蚀。现代侵蚀发生在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土壤侵蚀以后, 人类活动增大了侵蚀的强度和速度, 并使其在原来的侵蚀基础上加速发展。按侵蚀营力分类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 简称水蚀。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 面蚀或片蚀: 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 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 不易为人们觉察, 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 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土壤侵蚀 2. 潜蚀: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 3. 沟蚀: 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切入地面形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 按其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又可细分为细沟、浅沟、切沟侵蚀。沟蚀是由片蚀发展而来的, 但它显然不同于片蚀, 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 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 而且由于侵蚀沟的不断扩展,坡地上的耕地面积就随之缩小,使曾经是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4. 冲蚀: 主要是指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搬运、沉积作用。冲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 冲蚀的标志是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冲沟, 山洪和泥石流是地表冲蚀的极端发展结果。 5. 溅蚀: 主要是指雨滴溅落对土壤颗粒的冲击作用。在坡地,暴雨条件下, 溅蚀作用很强溅蚀还往往是径流冲蚀的前奏, 溅蚀可以改变表层土壤结构, 有利于地表径流发展。据有关研究,黄土地区,雨滴溅起土壤颗粒,最高可达 50 厘米,一次水平移动距离可达 1 米。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动现象, 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