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小学安塞腰鼓课教案
安塞腰鼓一文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小学安塞腰鼓课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安塞腰鼓课教案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演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等。
3、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突破]
3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设计理念]
语文的特点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除了教给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语文素养。它会给你启迪,给你智慧,陶冶你的情操,让你感受到美。《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学习这一课,我想主要通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对于冲破束缚与阻碍的渴望,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4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
掌握生字词。
2、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3、腰鼓。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及排比句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腰鼓
5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手指课件中的地图)这里是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中的一小部分,它叫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素有“腰鼓之乡”的美誉。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