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土地转租合同范本9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地转租合同范本9篇.docx

上传人:临近再说 2021/12/21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地转租合同范本9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
土地转租合同范本9篇
土地转租合同范本1
  转包(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
  接包(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事宜,特订立本合同。
  一、转包(出租)面积
  甲方将其承包经营的位于乡(镇)村组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给乙方从事(主营项目)生产经营。
  二、转包(出租)期限
  转包(出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年限为年,即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转包(出租)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年限)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三、转包(出租)费
  转包(出租)土地的价款为每年元人民币。
  四、支付的方式和时间
  乙方可以采取下列第种方式和时间支付转包(出租)费。
  1、乙方采用现金方式支付转包(出租)费,支付的时间和方式为。(注:签约当年,乙方应在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30天内向甲方支付当年度转包(出租)费,以后每年月底之前一次或多次付清该年度转包出租费。
  2、乙方采用实物方式支付转包(出租)费,实物为。支付的时间和方式为。
  (注:签约当年,乙方应在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30天内向甲方支付当年度流转费用,以后每年月底之前一次或多次付清该年度流转费用。)
  五、交付时间和方式
  甲方应于年月日前将转包(出租)土地交付乙方。交付方式。(双方须提请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发包方、双方指定的第三者中的任一方鉴证,乙方应向甲方出具乙方签名的转包(出租)土地交付收据)
  六、权利和义务的特别约定
  1、甲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合同仍然有效。甲方作为承包方应履行的义务仍应由甲方承担。但如因乙方不向甲方履行转包(出租)合同义务而造成甲方不能履约时,乙方应与甲方一起承担连带违约责任。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2、甲方有权监督乙方经营土地的情况,并要求乙方按约履行合同义务。
  3、甲方有权在转包(出租)期满后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
  4、转包(出租)期限内遇自然灾害,上级给予甲方核减或免除相关土地上的规费义务和核发的救灾款,甲方应及时如数转给乙方。如需甲方办理手续的,甲方应负责及时协助办理。
  5、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合同约定的标准交付转包(出租)土地并要求甲方履行其他合同义务。
  6、乙方不得改变转包(租用)土地的农业用途。
  7、乙方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打乱水系,不影响第三人生产经营和流转期满后保证复耕的前提下,对转包(租用)的土地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8、乙方必须管好用好转包(租用)土地,增加投入以保持土地肥力,不得从事掠夺性经营。
  七、合同的变更或解除
  1、国家、集体建设需要依法征用、使用转包(出租)土地的,应服从国家或集体需要。转包(出租)期内被征用土地的青苗、地上附着物等补偿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处理。
  2、乙方在转包(出租)期限内将转包(出租)合同约定其享有的部分或全部权利转让给第三者,需经甲方和发包方同意,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
  3、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要求终止合同,须提前个月通知另一方。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4、乙方违反合同约定,违反使用土地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
  八、违约责任
  1、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约,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为。
  2、因一方违约造成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违约方应赔偿对方相应的经济损失。具体赔偿数额依具体损失情况确定。
  九、争议条款
  因本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及终止等发生争议时,甲乙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第种方式解决:
  1、提请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