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第一页,共19页。
在没有文字之前
古代人的记事方法
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半坡遗址出土)
刻画符号——文字的雏(chú)形
结绳记事
第二页,共19页。
一、甲骨文
商朝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
发现:清朝末年 王懿荣
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推到了商代
王懿荣像
*
第三页,共19页。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审视中药中,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没有纸),主要是用于占卜。
第四页,共19页。
欣赏
第五页,共19页。
人
牛
水
日
上
下
明
射
你能认出这些字吗?
第六页,共19页。
二、金文
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特点:比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内容也更丰富,其字体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
第七页,共19页。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司母戊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重和最大的一件青铜器。该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八页,共19页。
三、小篆
小篆之前有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小篆。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第九页,共19页。
四、隶书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第十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