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必备.docx

格式:docx   大小:44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必备.docx

上传人:鹿鹿老师 2021/12/23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必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产生标志:德国冯特 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2、亚里士多德《灵魂论》西方最早研究心理现象的着作。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重要)
⑴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②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③意志过程
⑵心理状态:注意、
⑶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
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具有主观性、能动性。
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5、高级神经系统活动:
⑴过程: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抑制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⑵规律:扩散与集中规律;相互诱导规律。
6、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反射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等。
7、人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人的心理活 动是后天学会的,其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
8、两种信号系统:
①有具体的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
②以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特有的)
9、人的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意识
意识就是凭借语言而实现的心理反映,其核心因素是:语言与思维。 人的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10、心理学主要流派:
①构造主义学派 ,冯特[美],研究人的经验、意识内容,意识能分为不同因素,“内省法”。
②机能主义学派,詹姆士[美],注重意识作用和意识过程的研究。
③格式塔心理学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认为心理是一个整体。
④行为主义学派,华生【美】,研究人的行为,“环境决定论”, 反对研究意识。
⑤精神分析注意学派,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意识(原始冲动、本能、欲望)
⑥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对人的的潜意识、潜能的研究。“需要层次论”
⑦认知心理学,奈瑟尔。
11、⑴心理学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⑵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⑶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①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 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②实验法:按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 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分为:实验室试验法、自然实验法。
③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 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④测验法: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心理特征测定、 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最早:高尔顿【英】
12、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 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构成一个适当的跨
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 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二注意
13、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基本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外部表现:(有是内外不一致)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14、注意的分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⑴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规律或引起条件:①刺激物的特点:ⅰ刺激物的强度;
ⅱ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和差异程度; ⅲ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ⅳ刺激物的新异性。
②个体的主观状态:ⅰ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