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一、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二、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三、福柯的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四、西风东渐与中国传统资源的再诠释
五、历史的拐点与英雄史观
总论思想史研究方法与英雄史观
一、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 1902年,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916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冯友兰、侯外庐、任继愈等前辈的开拓。
▲“人生程朱之后百法皆备。”
▲一是“大号哲学史”=哲学家(精英)+背景;二是盛衰、豪庶、封建资产;三是以“人”或“书”分章节,教科书;四是“风起青萍之末”。“础润知雨,月晕知风”。
▲“野狐禅”、“旁门左道”与“玉律金科”。
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文化与意识形态变化
▲从文化史、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角度“20世纪”:起于1895年止于1989年。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从“自改革”全面“向西转”。
1989年西方落入“无物之镇”中国“文化热”,其实是“主义”向“利益”的过渡。“意识形态的冲突结束了,文明的冲突开始了。”
90年代“思想家淡出”和“学问家凸显”。(王国维、陈寅恪)
▲原因:分化和自觉。(角度不同、阶层不同、学科自觉立场不同等)
▲如今穿着:朋克、嬉皮、怀旧、时尚、民族,太空服。混搭。
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2.“常识”的瓦解和“基础”的重建
▲“预设”、“共识”、“前提”、“基础”被怀疑和瓦解。
▲民众以士大夫的思想为思想。士大夫的思想源于经典文献,这些思想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
▲国家:国家是被语言建构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
传统:传统是被语言、愿望、观念建构起来的的现实的需要。
现代:地方性让位于全球的普世性;功利性的计算取代感情与崇拜;社会单位不再是家庭、宗族,而是个人;人和人的关系立足现实选择;人定胜天取代天人合一。
以理性的怀疑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个人和自由的精神反对宗教信仰和神圣崇拜。(经典是精英的全部思想?思想与制度一致吗?制度一定影响生活吗?社会生活和精英的思想契合吗?)
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文明的观念和规则可能是历史建构的。
《谷梁传》、《史记》中齐鲁盟会。孔子的斩优倡侏儒,且“手足异门而出”。
圣人的权威是一种常识,这种常识常常会使我们自然不自然的忽略一些东西和记住一些东西。
▲时代的伦理标准是时代的。文明和伦理都是依附于现实的存在。
宋代的殡葬文明,清代,而今,将来。(火葬,土葬,火葬,天葬,海葬)。
▲现在我们知道的历史是历史告诉我们的,历史想告诉我们的告诉了我们,不想告诉我们的就遮蔽起来了。
二、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1929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出版,费弗尔,布洛赫,布罗代尔、杜比等。
▲第一阶段:20年代到1945,从阁楼到地窖;第二阶段:二战后到1968年,辉煌时期;第三阶段:1969之后,分化、变异与回归时代。
▲兰克史学: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档案文献特别是官方档案文献为主要资料;方法标榜科学、客观而专业;旨在论证民族国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扩大了历史学视野。包括地理变迁;身体、健康、医疗;自然环境的全景历史(total history){黄仁宇先生(macro-history)}。
布洛克:《帝王神迹》
鼠疫、黑死病等流行性疾病与战争、移民、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历史分为长时段(人和自然)--逻辑性;中时段(群体生活、社会)--必然性;短时段(事件和人物的历史)--偶然性。
▲拓展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联系。
社会学、唯物史观和人类学。
▲开辟了更广泛的历史学资料范围。
建筑样式、墙壁图案、书信、日记、地图等等。
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知识考古学》与思想史研究。
▲“系谱学”之法,重新考察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知识、思想、信仰等被建构起来的过程。
“所有的知识、思想及信仰实际上是和权力有关的”。
▲福柯认为:权力建构“话语”,“话语”建构知识的“秩序”,我们习惯于在这种秩序中思考问题,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成为天经地义。
▲思想的经典化和秩序的整齐化的弊端。
平台、焦点和背景的转移,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史的过程。
三、福柯的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1970年,福柯得到法国最高学术位置—法兰西学院思想史教授。
福柯的理论与中之战。
▲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和主线。
确立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