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看少年乘风破浪
1932年夏,汪曾祺在县立第五小学毕业,同年秋考入高邮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这年 他才十二岁。
他家住在北门外东街的竺家巷,从家到中学可以走两条路。 走城外,因为近得多,不
误上课;放学时大多是走城里,走城里可以看看热闹,或是买纸笔,买糖果零食吃。
每天,汪曾祺从竺家巷的家中出来,先是经过越塘。越塘是挑夫聚居的地方,城里的 人对挑夫是看不起的,称之为“挑梦把担”的,但汪曾祺从来没有轻视过他们。相反,他 尊重挑夫们,佩服挑夫们条件再艰苦却仍然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豪放性格。 过了傅公桥然后
是一条很宽很平的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 这片田因为可以从护城河引水灌溉, 所以
庄稼长得特别好。汪曾祺看过割稻子,种麦子。沿着麦田边走,听微风吹着麦地里庄稼沙 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暖的歌,他在歌声里轻快地走着,心中充满快乐。
放学从城里走是又一番情景。 汪曾祺放学时总是不忙着回家,东看看, 西望望。路过
银匠店,他仔细看老银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的虎头帽上的小罗汉。 路过画匠店,他兴致勃勃地看他们画“家神菩萨”。路过竹厂,看竹匠怎样把竹子一头劈 成几岔,在火上烤弯,做成一张一张草箝子。路过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条旋出各种形状 的器物。汪曾祺喜欢边走边看边吃,吃什么呢 ?豌豆。他在王小二(这个王小二后来被写
入小说《异秉》里)的摊子上用两枚当十的铜元,买一小包炒豌豆和油炸豌豆,一路吃, 一路走,一路看。
汪曾祺很珍惜上学的这段课余生活。 当他成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作家之后, 他曾在一
篇文章中深情写道:有人问我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 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 关。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 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
为了进一步培养曾祺, 祖父慢慢觉得,光凭自己肚里那点墨水是不够的, 得给他另请
老师。单是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汪曾祺就先后跟过两位先生分别学《史记》,学桐城派 古文。
第一位是张仲陶先生, 一位很有学问但又很怪的朋友。 他讲课的方法很特别, 在曾祺
和自己面前各放一本《史记》,讲课时并不怎么看,只是说说,闭着眼睛先背诵一段,然 后讲解。讲至得意处,特别是讲到司马迁对项羽成败的评价时, 张先生一改平时轻声吟哦
神态,仿佛变了一个人,顿时慷慨激昂起来。朗诵完了这一段,张先生并不坐下,他不胜 唏嘘,仍沉浸在激动感慨之中。
第二位是韦子廉先生。家中人让曾祺师从韦先生,一是学书法,二是读桐城派古文。 他没有在学校里教过曾祺,只是利用暑假对曾祺进行指点。教初三几何的顾先生曾刻意辅 导曾祺,一心想培养曾祺将来进中央大学。曾祺画画不成问题,可数学却不行,他的心思、 兴趣早被文学被桐城派所吸引, 任凭顾先生如何指导,仍无明显效果。气得顾先生长叹一
声,对曾祺说:“你的几何是桐城派几何 ! ”正因如此,直至汪曾祺进入古稀之年后,仍
为此专门作诗纪念: 绿纱窗外树扶疏,长夏蝉鸣课楷书。指点桐城申义法,江湖满地一纯 儒。
汪曾祺认为:“一个人成为作家,跟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跟所师承的语文教师很 有关系。”从小学到中学,教汪曾祺语文的有好几位老师, 其中高北溟先生对曾祺影响最
大。而在他所授的古文中,对曾祺影响最深的就是归有光了。所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