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洋务运动的发生.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洋务运动的发生.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洋务运动的发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洋务运动的发生:军权与财权的下移运动凤凰网历史专稿,作者:李小庆 1 ,中央财政危机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 清朝的国家财政在前期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 但从乾隆中后期开始, 战争靡费、天灾频发、***纳贿等使得户部存银量开始减少, 国家财政也逐渐出现匾乏。嘉庆时期, 清朝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库存仅余八百余万”, 较之乾隆朝大为减少, 但仍保持着收支平衡( 萧一山:《清代通史》( 第三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136 页)。道光时期的财政困难更甚,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清朝的财政状况急转直下, 出现了入不敷出、库藏急剧减少的严重局面。据茅海建先生统计, 鸦片战争财政军费开支约 2500 万两左右(参见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 1995 年,第 420 页),再加上战争赔款、英军掠夺及***钱款, 总计达到 4500 万两, 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的十年中,常年经常费用亏空不计外,例外支出达 8000 万两,盘查省库亏空达 1543 万两, 总计亏空数达 9543 万两以上, 平均每年亏空数为 900 万两以上”(周育民:《晚清的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69 页)。此间,清政府虽然进行过财政改革,但收效甚微, 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清朝的财政最终陷入全面危机。以库银为例,咸丰二年,户部银库收入为 万两,支出为 万两;咸丰三年,收入为 万两,支出为 万两。(参见《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 175 页)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范围的扩大,清朝的财政支出节节攀升,已然难以支撑。正如户部所奏称的那样“自广西用兵以来, 奏报军晌及各省截流筹解, 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两,各省地丁、盐课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文宗实录》卷 97 )。 2 ,军权与财权的下移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威胁了清王朝的统治安全,为此,清廷调用了大量的兵力进行***。但八旗及绿营的战斗力低下, 一触即溃。当时一些地方为了抵御太平军的攻袭, 纷纷建立民团自保。清廷为了利用这些军事力量,任命部分京官为“团练大臣”,协助当地巡抚办理, 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一员。但他知道民团的战斗力并不足以应付太平军, 遂利用当地原有的资源逐步建立起了属于他自己的军事力量- 湘军,成为后来***太平军的主力军。湘军的性质类似于私人雇佣军, 因而整个部队级级听命, 全部效忠于曾国藩。稍后形成的淮军亦是如此。清廷需要利用湘军、淮军等军事力量扫灭太平军以维系统治, 但又苦于庞大的军费开销, 于是不得已变通旧制, 放权地方, 允准地方督抚乃至统兵大员自行筹饷。所筹饷银一类是地方督抚自筹经费, 多为苛捐杂税; 一是统兵大员“就地筹饷”, 大抵有捐输、厘金、饷银三项。如厘金的征收,“在咸丰年间, 年收银三四百万两( 全国约一二千万两), ……巨额军所需资金盖出于此”(《江苏省志· 财政志》,江苏省地方志编共委员会, 1996 年版, 第 38 页)。本来作为应付庞大军费开支而施行的临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被地方大员利用,此后, 他们往往以筹集军费为名, 利用“就地筹款”, 甚至还截留上解之款, 使中央财权不断受到损害。于是出现了曾国藩所说的现象:“自军兴以来, 各省丁潜等款, 纷纷奏留, 供本省军需, 于是户部之权日轻, 疆臣之权日重”。(《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江西牙厘请照旧经收折》)。由此可见,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放松财权的举措使得地方要员成了既得利益者,清政府后来虽几经努力,但再难回收此权。 3 ,洋务运动的主导势力-- 部分地方实力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让清政府中的有识人士意识到若要重振国威, 必须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所谓“探源之策, 在于自强; 自强之求, 必先练兵; 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从 1861 年开始, ' 自强' 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表现出人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 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卷)), 这一“新的政策”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展。对于办理洋务的主张, 清廷内部有着截然对立的意见, 他们分别是反对洋务的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 和主张洋务的洋务派。“一般认为,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是奕”(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第 230 页), 但需要注意的是, 作为清朝中央政府的代表,奕懂得洋务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者, 但却并非洋务运动的直接操办者。实际操办洋务的还是一些地方大员, 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等, 这些人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