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9
文档名称:

第三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ppt

格式:ppt   大小:503KB   页数:10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ppt

上传人:68843242 2021/12/25 文件大小:5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青岛理工大学
原丕业
对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个体的心理学解释,二是个体的结构解释。个体的心理学解释就涉及到个体的知觉、态度、个性等心理与行为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他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的方面。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
需要: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是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映。
需要包括哪些?
需要并不一定产生行为,产生行为的是动机。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
动机也是一个结构。其中的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一般来说,优势动机可以引发行为。
——一个乘长途车的乘客,又渴、又饿、又累,下车后先干什么?
动机类别
强度
优势动机
A
B
C
D
E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可分为三类:
⑴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⑵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⑶间接行为——与当前目标暂时无关,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阶段,动机的强度的变化是不同的:
⑴目标导向行为,动机随着行为的进行而增加。
⑵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就有减低的趋势。
二、动机与行为
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的特征,由此又有三种机能:
⑴始发机能——个体行为发动的直接原因;
⑵导向、选择机能——指导人们做出选择,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前进;
⑶强化机能——因良好的结果而加强,使行为加强、重复。反之减弱、消失。
同时,动机和行为之间又有着不完全确定的对应关系,人的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一个人、相同的动机,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很复杂,具体表现在:
⑴相同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⑵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⑶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⑷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⑸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无论动机和行为之间关系多么复杂,但其共同的规律:
需要→心理紧张→ 动机→ 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 → 新的需要
三、激励机制
1、激励的概念
没有激励的职工,工作中只能发挥出其能力的20%~30%,受到充分激励的职工可发挥80~90%。
激励: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心理学术语
激励: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组织行为学
人的积极性:是一种能激发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
——当这种心理动力被激励时,人就会处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
积极性来源于需要——生理的或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的对象出现时,需要会转化为动机。多种需要和动机中,优势动机引发和决定着人的行为。
——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