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草原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7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草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cjl201702 2021/12/26 文件大小: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草原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等 14 个生
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
诵课文第 1 、 2 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
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
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
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
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
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难点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等 14 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
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介绍作者老舍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
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
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
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 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
远的地方。涯,水边。)
2. 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一迎客一待客一话别
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五、作业。
.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熟读课文第 1 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一迎客一待客一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
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
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
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 3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 4)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
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
草原的无限乐趣。”
既 又 既 又说一句话。
,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