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古代哲理诗教学案.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哲理诗教学案.doc

上传人:wdggjhm62 2021/12/26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哲理诗教学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典诗歌鉴赏之哲理诗教案
一、初步感知: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乍听起来,是在谈论欣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开放时,如果没有雪,那么显示不出梅的神采韵致。雪虽有了,如没有诗,更会使人平庸世俗。梅花开在黄昏的积雪中,咏梅的诗恰正作成,梅和雪,共同构成了最完整的美。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3、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被誉为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
    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万里"过松塬晨炊漆公店"〕
     此诗亦有宋哲理诗压卷之作之美誉,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那么深刻的哲理。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三四两句,集中作答: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发奋,积极进取的热力和***。
二、关于哲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这种诗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多是四句的绝句。
哲理诗的演变,经历了由断章散句到完章整篇的开展过程,如"诗经"中的哲理性篇章,大都是断章散句;直至汉六朝,古代哲理诗才真正出现完整成熟的作品。从创作实际看,晋以至明清,既有构思完整的哲理诗篇,也有大量散见于抒情、叙事、山水、咏古等诗体中的哲理散句。这些哲理散句,大多形散而意足,形象独立而意义完整,因此无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认识意义。如"诗经"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潜之"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杜甫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禹锡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元稹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麟之"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轼之"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龚自珍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不过,中国古代哲理诗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主要表达在独立完整的哲理佳作中。
鉴赏这类诗歌不仅要感受诗中鲜活的艺术形象,还要把握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深刻认识,从而领悟诗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哲理诗的类型:
1、借景说理
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例如: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本体---------------借景说理--------------------喻体
清澈的方塘-------------------------------------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生活体验
〔二〕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