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咬文嚼字教案.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咬文嚼字教案.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咬文嚼字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一看到“咬文嚼字”这四个字,不少人会觉得是在讽刺某些人不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和精神实质而死抠文字,查查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朱光潜先生却赋予这个成语以特殊的含义,即“在阅读和写作时,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 1897 -1986 )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三、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切层概括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一句话概括出来。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生:文章共分 8 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一下就是: 1 、应该有谨严精神; 2 、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 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 完成课后练习二、学习新课:具体分析看作者在第 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师:那么,大家给这 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 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 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生:有。 1 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 是改坏了的。 3 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师:你把第 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师:把第 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生读。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生读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师:读得很好。那么第 6段和第 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