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校园中缺失的教育——生命教育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第二小学:吴刚摘要: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须依托生命的特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是关于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学会生存的教育。关键字:生命教育、缺失的病态、纠正。一、生命教育的价值(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 1968 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 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形态。首先是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一点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其次是人的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脑就不会停止思考,人类就要创造、就要超越, 就要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后是人的价值性生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是人对价值生命的一种诉求。人的价值性生命为人的生存夯实了根基,加足了动力。(二) 生命教育的内涵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刘济良、李晗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1] 刘环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对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2]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 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首先遭遇的问题。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习惯于仅仅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这极易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除非你拥有高远的理想和高卓的人格,否则无法创建美好人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起止点显然是人才培养的精英化。但精英型的教育理念本身却是存在逻辑悖论的:所谓“精英”,一方面是指最大程度地完善个体自身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指居于人类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人;换言之,既然名为“精英”,就肯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梳理甄别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只能接受自己不优秀,无法成为精英去创建生命意义,那就不如干脆放弃追寻意义。而我们的教育显然不是仅仅只为了成就一小部分人,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成就最大多数的人。通过台湾地区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单元内容安排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