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学
1
就业(jiù yè)与创业资料
第一页,共68页。
第一部分(bù fen) 职业适应——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第1页/共68页
第二页,共68页。
一、 从“我为什么不要(bùyào)应届毕业生”谈起
据专家分析,从目前到2020年期间,大学生就业仍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市场寒流(hánliú)暗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而近年来,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以及各网站上挂着的招聘信息里,近80%的职位要求有经验者,求职者中却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有的用人单旗帜鲜明打出“应届位毕业生免谈!”这是为什么?应届大学毕业生多数不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作者:宋三弦等 重庆出版社出版 2005年4月第一版
第2页/共68页
第三页,共68页。
大学生就业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存在社会矛盾,矛盾的焦点就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如果每个大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具备哪些能力,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就能真正(zhēnzhèng)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自觉地进行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迅速转换。
不同的心态决定就业准备的得失,同时决定就业实践的成败。
第3页/共68页
第四页,共68页。
不要应届生的原因
1、仍然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不少大学生自以为在大学时期接受了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理所应当”有一份好工作相配,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一般成功欲望很强,其中就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肯(bù kěn)改变自己的就业趋向,不肯(bù kěn)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第4页/共68页
第五页,共68页。
2、就业心态浮躁,喜欢相互(xiānghù)攀比
应届大学毕业生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就业心态浮躁,往往陷入相互(xiānghù)攀比,一味强调单位应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
3、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
4、频繁跳槽
第5页/共68页
第六页,共68页。
(一)角色转换的两个过程
1、毕业前夕的“半职业化”角色转换
即完成毕业实习期的角色转换。
一方面,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准备;另一方面,在实习单位积累工作经验。
如何做到?
首先,努力向单位同事学习,争取尽快工作上手;
其次,力争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三,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
第四,将实际工作中提炼的经验上升(shàngshēng)到理论,为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2、见习期的角色转换
具体要求和做法将在后面做详细阐述。
这里只强调一点:重视岗前培训这一重要环节。
二、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shèhuì)角色的重要转换
第6页/共68页
第七页,共68页。
(二)角色转换的内容
主要表现为:
1、 从“要”到“给”的转变,从“索取”到“贡献”的转变。
大学生因为父母的付出,可以从家里“要”到宠爱与照顾;因为老师的付出,校里“要’’到知识与技能(jìnéng);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可在社会中“要”到社会的资助与培养。
大学生要转换成职业人,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将“索取”的心态变成‘‘贡献”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对人的判断有两个要求,一个叫做潜力,看你未来成长的空间,一个叫做贡献,你的加入对这个团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作为职业人,应考虑我能为单位带来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而不应首先去想单位、企业或老板应该给我什么样的回报?只有既能为我们的企业或老板带来实际的贡献,又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最受欢迎的。
第7页/共68页
第八页,共68页。
2、“不再可以随便犯错”理念的树立
考试成绩不好不会(bù huì)给班级和学院造成经济损失,会有补考的机会;如果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如果你不喜欢那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另一个老师;如果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己的学习,与其他同学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如果工作失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没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与同事关系不好,会被组织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将成为出局的人;如果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你随时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