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汉族的一些传统习俗.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族的一些传统习俗.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3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族的一些传统习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汉族的一些传统****俗周( 郑国) 踏青溱洧河畔钟鼓交, 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 两情相悦赠芍药。《诗经· 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 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 他们相互逗笑, 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 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 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 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 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汉弄剑与踏杯舞壮夫弄剑不弄丸, 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 跳踏圆杯舞君前。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 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晋流觞赋诗修禊文会聚溪头, 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 留得美名在士俦。《论语》: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 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 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 『』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晋重阳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 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 难得佳节入醉乡。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唐饰梅花妆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 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 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唐放灯火树银花不夜天, 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 金吾放禁任狂欢。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 至唐规模更为盛大。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行礼: 1 、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 ,手藏在袖子里, 举手加额, 鞠躬九十度, 然后起身, 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手放下。 2 、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 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 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 对朋友。 3 、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 、颔首致意。 5 、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 ,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 ,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 这叫兴) ——然后根据礼节, 平身或再拜……平身时, 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 用于雅坐时): 抬起臀部, 直起上身, 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