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我们仨》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们仨》读后感.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8/4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们仨》读后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朴素的心疼,淡淡的感动——读杨绛《我们仨》有感旌德二中张萍这天一天热比一天, 连着几天四十度的高温, 正好给懒人一个借口, 整日猫在家里, 或看看书, 或上上网, 一杯茶, 一本书, 在柔柔的灯下, 慢慢看, 细细读, 感觉真好。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热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译兰德诗这些日子, 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 我就想写点什么, 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 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品茶, 听音乐, 看小说, 精彩处, 我会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 读得自己泪流满面, 读得自己声音哽咽, 读得自己心口阵阵疼痛。初次接触杨绛先生, 是在她为《围城》写的后记里, 她用平淡而优美的笔调讲述钱钟书的一桩桩趣事,连钱钟书也觉得是“文笔之佳,不待言也”(《记钱钟书与< 围城> 附识》, 钱钟书散文集《人生边上的边上》) 更觉得这是个聪明而又灵巧的女子, 而后来果真见识了她的智慧, 长篇小说《洗澡》, 散文集《干校六记》, 翻译名著《堂吉诃德》等更让她从钱钟书的光环里走了出来, 和她的丈夫一样高, 然而“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 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 但老病相催,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 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 钟书去世。我们仨就再次失散, 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就叫做《我们仨》。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 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是怎样的一种孤独的痛呢?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 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 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 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 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 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 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做作, 有的是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 通过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让我们感到的是爱,思念,和美丽的回忆。《我们仨》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 互尊互爱, 互为师长, 互为兄弟姐妹, 正如作者在书中云: “我们仨, 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 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 杨绛与钱钟书先生之女) 长大了, 会照顾我, 像姐姐; 会陪我, 像妹妹; 会管我, 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 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 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 他又很弱小。……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这一段话, 我以为是杨先生这本书中的点睛之语。这一段文字, 概括了一家三口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 这些角色不是单一的, 而是不断变换的, 并非传统的家庭所要求的那样: 父即为父, 要有父的尊严, 而这个家里的父亲大多时候是一个顽童, 与女儿争食斗智,却又互为”哥们”;母既为母,要有母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