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docx

上传人:rwcotyq193 2021/12/30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
2
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3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4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