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不同地区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工作方法以韩岭、水磨头为例.pdf

格式:pdf   大小:1,07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不同地区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工作方法以韩岭、水磨头为例.pdf

上传人:pk5235 2016/8/4 文件大小:1.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不同地区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工作方法以韩岭、水磨头为例.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不同地区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工作方法——以韩岭、水磨头为例?陈悦摘要:中国的乡土建筑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类型丰富,价值突出,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迥异,导致了每一处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不仅特点鲜明,而且在保护与发展中也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因此,绝不能用固定的套路处理不同乡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本文以两个分别位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传统村落为例,分别从遗产特点和现状条件两条线索来思考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两大问题。并进一步地提出在不同地区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关键词:乡土建筑遗产,古村落,保护策略,发展策略 1概况 背景乡土建筑遗产是一个重要的遗产门类。1999年,ICOMOS第12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Charter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当时世界各国的历史保护专家就已经认识到: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同一化和全球经济化的冲击,乡土建成环境面临着忽视、内部失衡和解体等严重问题。鉴于全世界的乡土文化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下,有必要建立保护和管理乡土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以弥补《威尼斯宪章》的不足。(张松,2009) 在我国,对乡土建筑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加强。2003年至今,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公布了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的要求。同年,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强调在城镇化过程中,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纳入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层面。?xx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点应用型研究课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规程研究”(课题编号:YY-2012- 03) 然而,目前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地并不理想。按照《条例》要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必须编制保护规划。但就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来说,目前较普遍的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没有深入广泛调查、分析村落的遗产特征与价值。重视建筑单体的调查,忽视对环境景观的调查;重视物质性环境的调查,忽视对非物质遗产的调查;大多数的规划仅仅停留在对遗产要素的罗列,而未能深刻理解遗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等。二是没有根据村落的遗产特征与价值、现实情况以及管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规划编制。做出的规划只能“墙上挂挂”,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研究思路中国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主要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量多类广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7000年以上的农耕文明,历尽沧桑、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中,半数以上分布在历史文化村镇。现有村落数十万个,其中“古村落”有五万个左右,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遗产之多、地域分布之广,世界罕见。(单霁翔,2009) 同时,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极其丰富多彩。作者曾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调研了众多历史文化村镇,并且总结出历史文化村镇总体上受到了地域文化、交通通道和微观环境的综合影响。在微观环境方面,按照地形特征可分为平原型、山地形、滨海型;按照职能特征可分为传统农耕类、交通商贸类、资源产业类和军事行政类;按照格局特征可分为城垣状、带状和组团状。(2)发展压力巨大今天的历史文化村镇,不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也是人们现实的居住空间, 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是历史文化村镇实施可持续保护的关键。然而,相较于城市,中国乡村的经济状况普遍是比较差的,且城乡差距依然在扩大。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1年,:1 :1(国家统计局, 2012)。中国近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同时也是大量乡村逐渐空心化,直至消失的过程。对于历史文化村镇而言,现实极其残酷,保护的空间非常狭小。(3)地域差距显著中国疆域广大,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体现为东、中、西部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梯。有些地区乡村的生活水平已接近发达地区城市的水平,而有些地区的乡村依然为食不果腹。可以想见,如果用同一种方式来保护发展阶段完全不同的乡村建筑遗产,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基于以上的三大保护“难题”,需要找到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一般方法或原则”加以推广;这种方法或原则必须考虑到不同的遗产特点、不同的地域发展水平等差异化因素;而且, 两条线索两个问题要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