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杨澜访谈录》主持艺术初探 12 年前,杨澜开办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当时,这档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栏目在中国电视界绝无仅有,无疑给当时的电视界注入了一缕清泉。十多年来, 《杨澜访谈录》从当初的略显青涩, 变得愈加成熟, 散发着以高端电视文化为背景的知性美。《杨澜访谈录》显然是取得了成功,做为主持人、制片人的杨澜以及她身后的团队,心血没有白费。《杨澜访谈录》的风格和个性将它和其他一些谈话类节目区别开来。而这很大程度归功于杨澜高超的主持艺术。一、坚持高端的访问路线《杨澜访谈录》是一对一的谈话类节目, 她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对话对象。杨澜的选择是走高端路线。翻开受访嘉宾的名单,那是一个超豪华的阵营: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前总统克林顿;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英国查尔斯王子; 安妮公主;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现总理李显龙;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 美国现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 中夫人王光美; 盖茨、巴菲特等世界级的商界精英; 朱丽叶· 比诺什、多明戈等世界级的明星。这些访谈对象出现在节目中, 增加了节目的新闻价值,使观众的眼睛为之一亮。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要素, 就是新闻人物身份的显赫,人们愿意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不仅如此, 连访谈对象也很重视这一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访华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 原不打算接受媒体专访。杨澜让人交给美国大使馆一份采访申请, 附一份过去的嘉宾名单, 就很快得到批准,成为中国专访希拉里的唯一一家媒体。二、做一个成功的沟通者杨澜说:“我觉得采访其实像是一次探险, 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做专访常常是交浅而言深, 一个从未见面的人坐在你面前, 短短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人家凭什么要告诉你呢?”这就要学会“沟通”, 只有做一个成功的“沟通者”,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对话者”。原夫人王光美身上凝聚着中忆,在十年浩劫中,她九死一生,历经百般凌辱。“文革”后,她没有接受任何一家媒体采访, 在杨澜及其团队的沟通下, 她成了《杨澜访谈录》的第一位嘉宾。无疑,王光美同样将杨澜当成合格的、可信赖的“沟通者”、“对话者”。在整整 4 个小时的时间里,这场“对话”将人带人一场政治风暴的核心地带,让人触目惊心! 在王光美充满传奇人生的历程中, 人们看到了聚集在她周围泯灭了人性的恶的力量, 又看到了她自内心散发出来的强大的善的力量。这是一次成功的“沟通”和“对话”。希拉里· 克林顿的独家专访,采访时间规定不能超过 10 分钟。采访进行到 10 分钟时,美国新闻官打断采访,声称时间到了。杨澜的“对话”内容显然是打动了这位国务卿, 她笑着说:“没关系, 我愿意回答所有问题。”采访又进行了 5 分钟,一直到杨澜问完所有问题才结束。杨澜说:“作为电视主持人和记者,我以提问为生,并以提问为乐。提问, 不一定来自于无知, 相反你只有知道得越多, 才会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三、充满“人文主义”的观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电视界悄然发生一场革命, 电视镜头从关注事件到关注事件流程到关注人。这是一场关注人的命运, 关注人的情感的革命,tv 工作经历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历的杨澜自然领风气之先, 这种高级的人文关照情怀, 从第一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