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肥料的使用原理 及方法
一、肥料使用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
主要要点:
(1) 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去走大量养分;
(2) 如果不正确的归还养分给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3) 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4) 为了增加作物产量就必须以施肥方式补充植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养分。
作用:保持土壤原有的基础肥力水平
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适应作物高产。
2、同等重要律与不可替代律
主要要点:
(1) 植物所需的16种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差别很大,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
(2) 植物缺少必须元素的任何一种只能通过补充该元素来纠正植物的缺素症状,任何元素都不能代替该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特定作用。
4、报酬递减律
内容:
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不是直线增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
配方施肥就是根据作物对肥料的效应曲线,确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施肥量,谋求经济合理施肥。
5、因子综合作用律
其主要内容:作物丰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其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该限制因子的制约。
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各种养分要配合施用以使各养分元素之间比例协调,维持作物体内的营养平衡。如施肥和灌溉结合,可以同时提高肥料和灌溉的经济效益。起到“以肥调水”和“以水调肥”的良好效果。
二、 肥料合理使用的原则
(一)作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
1、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植物生长发育都需要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即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和氯,这是共性。每种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重要性。任何一种元素缺乏都会阻碍作物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对于作物来说,每一种元素都是其需要的肥料。
2、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特殊性
有一些作物除了需要的16种元素外,还需要其他的有益元素,如:
硅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水稻需要硅肥;钠对糖用甜菜及某些蔬菜的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所必需的;喜酸性土壤的茶树体中含有较多的铝,土壤中活性铝低时茶树生长不良。
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比例也不同。如:块茎块根类作物需要较多的钾;豆科植物对磷、钾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同时也是喜钙作物;叶用蔬菜、茶、桑等叶用作物需要较多的氮;棉、麻等纤维作物则需要较多的氯;油菜、甜菜需要较多的硼;而马铃薯、烟草、葡萄、柑橘等忌氯作物则不应施含氯化肥。
各种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形态也不同。比如说,水稻喜欢铵态氮肥,烟草及蔬菜喜欢硝态氮肥。
3、作物营养需求的阶段性
作物的营养期中,有两个关键时期:
(1)作物营养临界期
此时期是作物对某种养分需求十分迫切,养分元素缺乏、过多或者养分元素间比例失调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的时期。在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对养分要求的数量并不多,但很迫切,如果在作物营养临界期发生营养障碍,即使以后恢复正常营养,也难以挽回损失。一般地,作物在生长初期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所以作物营养临界期多出现在生育前期。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即某种养分对作物能发挥最大增产效率的时期。一般在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作物吸收能力最强,对养分的需求量和吸收量都很多,施肥的增产效果也最为显著。
例如,作物氮素营养最大效率期,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玉米在大喇叭口至抽雄初期;棉花在开花至盛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