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春天阳光 2021/12/31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
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 ( “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雨”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 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 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 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
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
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 ; 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 意象分 有 叶、柳、梅、菊、松、 、水、草、花、 、 、柳絮、竹、舟、亭、酒、 ` 、 、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 集中而且在古 中 多 的来 )
意象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打起黄 儿 / 两个黄 翠柳 / 玉 空 立,宿 急 / 月出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