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习记录.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习记录.doc

上传人:春光明媚 2021/12/3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习记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孟子》的读书笔记学录
1 / 111第1页/总合11页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录
《孟子》的念书笔录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久我辈中人自然难以片言只语以揽括固然我的认识不过管锥之见但孟子自己的思想、精神随和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便限制于视线和眼识亦已感觉了刺眼的光辉。下边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爱
  《孟子》的念书笔录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贤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今世诺贝尔物理奖获取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弘扬光大,建立了自己思想的完好系统,提出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德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加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以缺乏的精神营养。今日,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游览感悟。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录
3 / 113第3页/总合11页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录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频频朗读,很有感觉: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以为:王道和德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当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推行德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当是为政者办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当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亲母亲,俯足以蓄老婆。;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假如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家乐业,社会自然就平定,政权自然就稳固了。而在思想上,要建立起"不忍人之心",要建立起博爱的观点。在关怀公众疾苦,要为排除公众的疾苦而悉心全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领会到一个定繁华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议仁义,主张实行德政。他以为:"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德政,得人心,就多助;不可以德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重申士医生要有"大丈夫"的气派,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录
3 / 113第3页/总合11页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录
  在我以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志向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从实质上说,就是实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德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经过对历史的论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悉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贤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一览无余;在贤人门放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余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质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停追求打破,超越自我,不停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宽阔的视线和人生境地。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常常都只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许"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阻碍阻拦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诱惑而看不到长久的发展呢,为视线不够宽阔而错失了机会。所以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海洋",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神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宽阔的境地凑近。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录
5 / 115第5页/总合11页
《孟子》的读书笔记学录
  感想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论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广泛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天生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悲天悯人,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顺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娇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若有不善,是因为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自己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类善的天性,或许善的本心,一定着意的加以培育。培育的门路和方法,在于全神贯注的有意养性。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到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