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安外事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初探
 
 
范莹晖?张旭辉
西安外事学院“智慧校园”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在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针对标准不统一、开发成本高、服务体验差、服务难监控、数据价值低等问题,以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需求为导向,按照融合创新,开放共赢的建设理念,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技术架构,并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在基础运行环境建设、开发模式创新、内容和展现方式以及智慧化应用带来的组织效能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可逐步演进的“智慧校园”运行体系,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一、引言
西安外事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普通高校。“十二五”末期,学校加快实施“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明确“赶世界水平,创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和实现路径,信息化作为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正向着“智慧校园”的建设阶段坚实迈进。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既为
“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主动式、精准化、个性化、一站式服务/应用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带来了机制、技术、资源等多重挑战。主要表现在:智慧校园建设缺少统一的标准,技术更新太快,学校急需在“破”与“立”之间找到突破口,确保投资和收益的平衡;信息化建设被MIS系统开发商牵制,建设周期长、开发费用高、需求响应慢的被动局面无法破解,难以响应井喷式的需求增长;已有的信息系统难以支撑服务化的理念,教师、学生、管理行为之间矛盾凸显,无法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应用/服务缺少集中的访问入口,触达率低,全局性业务协同难度大,权责清晰、标准规范、统筹协同的整体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缺乏监督、监管机制,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和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学校、部门和师生间常态、即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尚未建立;数据资产分散,不能实现及时有效交互,信息化对辅助决策、促进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效能难以体现。
二、需求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结合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及运行模式:一是打造开放的、可按需扩容的技术架构,满足随需应变的应用和服务需求,形成校方、第三方以及师生共同参与的良性建设机制,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二是打造集信息、数据、服务、流程、内容于一体的融合服务门户,整合学校及社会的主流信息化应用;三是营造业务可办理、质量可监控、过程可优化的服务环境,提升组织效能;四是打通服务渠道,按照“人到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的思路,实现信息精准传递,提高立体信息传递效率;五是打通数据渠道,形成数据积累,发挥数据资产效能,提升学校决策的科学性。
三、方案设计
为达成“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实现各项业务的智慧运行,需要建立以智能感知为神经末梢,以移动互联为神经网络,以大数据为智慧核心,以提供自适应、个性化智慧应用为目标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支撑平台。据此,学校构建了包含6个层次的“智慧校园”技术框架,自下而上分别是智能感知层、网络通信层、云平台层、数据平台层、智慧应用层和自适应交互平台层。
(一)智能感知層。采用智能采集技术,实时采集各类数据,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