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属性之差
黄埔军校与抗大教育目标的对比研究
 
 
张伟
“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映辉,彼此竟美的”。毛泽东这句颂词,赞美的是近代中国最为著名的两所军事院校,黄埔军校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黄埔军校在学界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黄埔军校是指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开办的各个军事学院的统称;狭义上则是指1924至1927年在广州黄埔岛上所办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文则选取狭义上的黄埔军校作为研究对象。抗大是1936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成立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军事学院。二者在不同时期有着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任务,且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民族革命做出巨大贡献。
二者均是在反帝战线之下,民族危机存亡之际,仿效苏联红军体制而建立的军事政治教育基地,原本具有革命精神的黄埔军校在四一二政变后逐步背离黄埔精神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而抗大则
“越抗越大”,原因何在?之前学界大都从革命史观的视角,将黄埔和抗大的政治教育分而研究,认为“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民党高级将领随之走向反动,非黄埔教育之结果,恰恰是背离黄埔精神的体现”[1]。但这是否忽略了教育本身对于人的能动作用。因此,之前鲜有人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旗帜下将二者的教育进行对比考察。所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黄埔军校的教育目标和抗大进行对比研究,进而认为黄埔和抗大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引领之下,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因为教育目标的设定会关系到把受教群体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理念下的办学实践也会有不同的发展态势。故从正反两个方面比较黄埔军校和抗大教育目标的异同点对于汲取抗大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正确把握教育的人民立场有所裨益。
一、合而不同:黄埔军校和抗大的教育目标之比较
鴉片战争伊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且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所窃取。孙中山先后领导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也以失败告终。终其一生致力革命几十年,因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而屡屡受挫。192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支持下,苏联决心帮助孙中山建立一支和苏联红军一样的革命军队,经过商议筹备1924年5月于黄埔岛成立陆军军官学校。其当务之急是打倒北洋军阀及帝国主义势力之压迫,实行三民主义。
无独有偶,抗大也是在民族危机严重之时应运而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相继吞并东三省,入侵华北。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民族存亡之际,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团结一致,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了抗日红军大学,以便培养革命队伍。但由于国共两党的宗旨、阶级立场不同,两所革命军校的培养目标在革命任务的引导、军官价值观念导向上自然存在差异。
(一)黄埔军校和抗大关于革命任务的引导具有时代差异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其根本的教育在于培养革命军,以便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就开宗明义地提出黄埔办学目标:“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来,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今天成立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2](P292)具体而言,革命军就是一支“要来维护共和,消灭反对革命的军人”。[2](P298)因此,孙中山也一直对革命军抱有高度的希望,孙中山曾说“我们如果没有一万人的革命军,所以那般贪婪无道的军阀便敢于横行全国,无恶不作,事事要害国,天天要推翻共和,我们要维持共和消灭这般贪婪无道的军阀。”[2](P300)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低谷期,黄埔军校创建的要旨在于继续革命,由此可见黄埔教育的革命任务在于推翻军阀政治,维护共和体制。
抗大自从创办以来,以反抗日本侵略为近期核心任务,进而为彻底寻求民族解放而斗争做长远的思想打算。1936年6月在抗大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就指出:“我党创立抗日军政大学就是准备迎接民族革命的到来”[3](P42)。1938年毛泽东在抗大视察时,曾勉励学生“你们不远千里来到延安,当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抗日救国。
”[3](P44)中共逐步明确抗大教育的中心任务在于转变学生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抗日救国的理念。1939年6月1日在抗大成立三周年之际,毛泽东发表了《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再次提出“你们可以学一样东西,一样重要的,就是学一个宗旨,这个宗旨也就是全中国全中华民族的宗旨——抗日救国,这是我们学校的根本宗旨,也是全